11月6日至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办,本届大会主题为“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峰会现场重磅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中,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的“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马拉松大赛,从全球315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年度精品案例。该项目在本届峰会活动上进行了全球发布与推荐,并由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现场颁奖。
这是江苏首次入选年度精品案例。在全球互联网的舞台上,一座创新的博物馆展示着它的实践。以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南京正在向世界传播数字时代的“中国故事”。
从315到12,南京的“全球出圈”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被誉为互联网界的“达沃斯”,是全球数字文明共建的重要平台。自2021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面向全球征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
今年,共有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个项目申报。经过国际专家评审团的多轮评审,以“国际合作广度与深度”、“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普惠性”等维度综合考量,最终仅12个项目被评为精品案例。其他获奖项目包括西门子“全球汽车制造业的网络安全防御框架”、中国移动“5G消息全球多运营商云化服务”、中科院“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跨国机器人技术协作”等行业代表案例。
南京项目凭借突出表现,成为全球1/12。这份荣誉,不仅是一个文博场馆的探索,更代表了南京在文化遗产数字创新领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
从遗址到“云端”,让遗产永不消失
在活动现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分享了大报恩寺遗址“失落与新生”的故事——“面对这些逝去的传奇,今天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否用当下的智慧与技术,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
“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自2024年起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已连续举办两届。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并联合17家全球高校与机构共同建设,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上千名青年创客参与。他们用VR、AR、AI、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消失的琉璃塔”重新点亮光影。
这一创新做法,践行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正因如此,也赢得了国际评审团的高度认同。恰如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的评价:“这场赛事为国际协作树立了新标准,也为其他博物馆提供了可效仿的标杆。”
大赛以广泛的国际链接和普惠的视角,赢得了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国日报、金融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境内外100余家主流媒体先后报道,《洛杉矶时报》评论称:“这场赛事以数字技术让消失的遗产焕发新生”。与此同时,赛事也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掀起多语种传播热潮。来自埃及的网友默罕默德表示“我一直对文化遗产充满热情,赛事让我用数字技术探索遗址的故事。”
得益于互联网推动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成为一座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体验更创新的文化地标。近年来,游客量显著增长,已发展为中外旅客到访南京的必游之地。
南京实践,让世界看到遗产的未来
如何让消失的遗产重获新生?近年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科技+创意”为核心,与东南大学、伦敦大学、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等合作,完成了大报恩寺琉璃塔4300万微米级精度数字复原,打造以VR、数字孪生等综合的智慧文旅体验;并基于数字资源的共享,推出“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专题展,让这座来自南京、走向世界的“中国瓷塔”在全球语境中再度闪耀,让游客在数字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这场“遗产的重生”,也折射出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开放与创新。依托互联网的全球联通性,南京不断以文化遗产为纽带,拓展中外文明互鉴的新空间。
面向全球青年的南京城墙“共同的遗产·共同的世界”共创行动,通过线上设计平台汇聚创意力量;“动物理想家”国际联合实践营则借助网络社区推出青年绿色项目,传递出南京的包容、可持续理念与人文关怀。与此同时,南京也在用更年轻、更有温度的方式“出海”:“@DiscoverNanjing(发现南京)”海外传播窗口,让世界了解这座“文学之都、和平之都”的城市气质。(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