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织锦”连接世界 “南京周”将开启中德对话新篇

十年“织锦”连接世界 “南京周”将开启中德对话新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3 18: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国际合作的时代浪潮中,“中国南京周”是一张行走的文化出海名片。从2015年破浪启航,“中国南京周”已走过第一个十年。十年间,其足迹遍布米兰、伦敦、纽约、巴黎等世界知名城市,织就了一张紧密的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网络。

11月初,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联合承办的2025“中国南京周”,将首次走进德国,以经贸对话、文旅推介等为纽带,在中德交往的历史长卷中续写南京新篇。

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站在新的合作起点,中德两国将把源远流长的“日常情谊”转化为“产业共兴、科技协同、文明共鉴”的务实成果,为这段跨国对话增添新的维度与深度,书写开放共赢的合作佳话。

十年“织锦”,打造文化出海城市名片

“南京周”的十年,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文化出海实践。它以深厚文化底蕴为锚点,从“锦”出发,以“融”落地,勾勒出中国城市“走出去”的创新轨迹。

2015米兰世博会“南京周”云锦秀

2015年,在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的支持下,首届“南京周”以“云之秀,城之美”为主题,通过“一馆、一秀、一锦、一书”的创新形式,让南京云锦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惊艳亮相国际舞台。一幅面积达原作十倍的云锦版《蒙娜丽莎》成为这场对话的生动注脚。融合南京山水城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云锦华服被搬上米兰Pelota艺术馆T台,让珍藏千年的传统织造技艺在世界时尚之都绽放异彩。2024年,在法国卢浮宫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锦绣文都 与世界共经纬”主题艺术展览拉开了2024“中国南京周”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的序幕。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为南京主题展览助力打call。

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参观南京“锦绣文都 与世界共经纬”主题展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唯一“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以“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化创新表达”双轮驱动,让秦淮花灯、金陵刻经等“最南京”符号持续“破圈”。在荷兰“贡多拉之夜”,秦淮灯彩艺术装置船在《明月几时有》等经典旋律中缓缓巡游;伦敦设计节上,《邯郸梦》戏曲展演、“双城文化客厅”等“创意好东·西”场景构建起东西方文明对话空间;旧金山“融合之光”展览用现代艺术语言诠释“一城一河”的南京意蕴。

2016年伦敦设计节上的“伦敦-南京双城文化客厅”

2019“南京周”硅谷站的“融合之光”展览

拥有82家备案博物馆、26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南京,通过《金陵图》数字艺术、“大梦红楼”沉浸式演出等新业态产品赢得海外青睐,以新技术推动非遗价值转换,在世界文化版图上辟出独特的“南京板块”。

秦淮灯彩艺术装置船亮相2022年荷兰“贡多拉之夜”

“宁”聚合力,让世界感受“南京温度”

“南京周”的十年耕耘,不仅是城与城的邂逅,更是人与人的共鸣。它始终以人文为纽带,让世界读懂南京温度。

2020年国际友谊日,一枚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微笑”,成为中外交流使者。它载着希望与友好,从南京出发,邀请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组织,在境内外社交媒体分享有文化内涵的微笑作品,让人们在文明遗珍中汲取向上力量。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等国内外5大洲14个国家58家文化机构共同参与了接力。

“文化中的力量”——全球微笑传递活动

2024年,“园见南京”文化主题艺术展以江豚“微笑传递”为主线和视觉元素,串联起“金陵繁华市井—随园虫子小院—红山动物理想家—长江大保护—人文绿都南京”的故事脉络,用生动立体、亲切自然的国际表达,展示了包容有爱的城市形象和蓬勃向上的中国发展故事。时任波士顿市议长弗林为之吸引并表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南京是一座有历史、有底蕴的千年古都,更是一座有温度、有活力的现代大都会。”美联社以《“南京周”揭开中美文化交流新篇章》为题进行专题报道,海外媒体广泛关注魅力南京。

从纽约中央火车站的“一城十面”影像展,到波士顿的“园见南京”艺术展,多位“南京面孔”向世界解构着这座城市的多元气质。截至目前,南京已构建起覆盖法国艺术工会、纽约亚洲协会、伦敦设计节、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全球文艺机构和高校的国际“朋友圈”。

2017年,纽约中央火车站的“一城十面”影像展

生态协同让品牌生命力持续勃发。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协同框架下,“南京周”有效激活各方动能,通过招募战略与创意合作伙伴,让有创意、有情怀的企业嵌入文化传播链条。其中,通过与大惠集团合作,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巴黎塞纳河游船上举办南京美食文化品鉴活动,实现文化传播和产业合作共赢;与斯坦福大学MediaX平台联合举办南京(硅谷)创新发展智慧城市论坛,将交流触角延伸至科技、教育等更广泛领域。

南京深厚的人文魅力,正凝聚为开放合作的综合吸引力。正如米兰市长朱塞佩·萨拉、伦敦副市长贾斯汀·西蒙斯等市长在合作寄语中所言,“愿同南京持续在城市文化领域保持合作”,这正是南京人文传播路径的最好回响。

再启新程,书写中德合作当代佳话

当“南京周”的脚步迈向德国,历史的回响早已为这场交流谱写了深长序曲。南京与德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其中最为动人的篇章来自那位被南京人民永远铭记的德国友人——约翰·拉贝。

上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时,西门子员工约翰·拉贝先生牵头建立国际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避难之所。其著名的《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见证,拉贝故居每年吸引数万人前来参观,在两国人民间构筑了特殊的情感纽带。

这份渊源已生长为全方位的合作图景。基于“制造基因”共鸣与“绿色发展”共识,南京成为德资企业的重要聚集地。截至目前,累计已有菲尼克斯、博西家电、西门子等309个德资项目落户南京,实际使用德资22亿美元,在宁德资企业年营收440亿元。

菲尼克斯自1993年布局以来,开创从人员到管理的“双百本土化”经营模式,从一开始的6人经营团队发展为已在南京布局7家独资公司和1家合资公司的大型企业;与南京携手百年的西门子公司,在南京打造集团首座全球原生数字化工厂,树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标杆。

今年,南京与德国经贸合作势头强劲:3月,“南京-斯图加特经贸合作交流会”成功举办,促成14个项目签约,覆盖先进制造、金融、艺术等领域;5月启动的“德国企业南京行”活动,进一步聚焦贸易与数字化,推动15个新项目落地。此外,南京大学与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等院校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合作,也为中德关系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如今,博西家电走进寻常百姓家,巴斯夫等德企在宁持续增资拓产,德国啤酒节成为南京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中德合作已深深融入南京的日常。

2025“中国南京周”将走进慕尼黑、莱比锡、迪特福特,通过“未来城市”发展对话、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创新交流、从秦淮河到阿尔特米尔河的灯彩巡游等系列活动,推动双方在生态构建、产业创新与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深化合作。搭载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南京与斯图加特共同举办“友好合作城市30周年联展”,通过特色产品联展、联名球衣首发等方式,打造南京对德合作新的展示窗口。

十年“织锦”,连结世界;新的篇章,即将开启。

作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国南京周”以城市为窗,向世界展示着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此次德国之行,不仅是中德合作“南京篇章”的浓墨重彩一笔,更预示着下一个十年:它将携更开放的姿态与更创新的实践,从文化的“织锦者”迈向文明的“添彩人”,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书写共赢未来的新叙事。(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