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上海迎来第400场演出。
谢幕时,舞者们第四百次向台下的观众致意,坐席间爆发出最真挚的欢呼与掌声,持续十余分钟而不息,共同致敬这段缱绻瑰丽、跨越时空的“红楼一梦”……我们共同找到了“此刻”的意义,原来文化的魂魄,正是由无数个执着的“此刻”连缀而成。这一晚,是民族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试演以来的第400场演出,也是一场奔赴艺术的约定、一次致敬经典的共鸣。
艺术贴近人民,传统文化回响,400次心共鸣
这400场,是走向人民、献给观众的400场。从南岛海滨到北国都市,从西部雄川至东方明珠,剧组跨越山海,走进41座城市,吸引近60万观众走进剧场,只为让更多人“入梦红楼”。幕升幕落,礼遇不绝,所到之处,总能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不同观众心中,种下同一片“红楼的梦”……一串又一串数字的背后,是无数观众用脚步踏出的热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的生动回响。
就在不久前,10月15-16日,民族舞剧《红楼梦》刚刚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完成了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角逐中国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文华奖”。尽管最终评审结果尚未揭晓,但剧组全体人员以极高的艺术水准和饱满的舞台表达,交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答卷。
10月23日,重庆日报刊登评论文章《民族舞剧 <红楼梦> :传统经典的现代寓言》,其中提到:“在国潮蔚然成风的当下,如何避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真正触及并转化和传达其内在的神韵,成为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民族舞剧《红楼梦》无疑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范本。它以鲜明的东方艺术精神与写意美学,在舞台上重构了一个气韵生动的太虚幻境。”10月24日,重庆日报再刊文章《既有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能创新形式贴合当代审美——十四艺节上的改编剧目受观众热捧》,讲述经典IP的改编“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穷的生命力”。其中提到:“而对于《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改编则在忠实原著与当代解读之间寻找平衡,保留了原著中家喻户晓的经典情节与核心人物,满足了观众对经典的情感期待。同时,通过现代舞台技术与艺术理念的融入,让故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 红楼梦>
多方媒体赞誉其“守其正、出其新,舞出东方气韵”。
这些来自学者与媒体的声音,是对“百场如一”最好的回应,也是对民族舞剧《红楼梦》艺术生命力与社会影响力的真诚肯定。
百场如一,是艺术的坚守,更是初心的映照。从首演至第400场,民族舞剧《红楼梦》始终以虔诚的态度,面对每一方舞台、每一位观众。在重庆完成评审演出后,剧组未停步于对荣誉的期待,而是继续东行,以第400场演出回馈观众。
以舞为媒,以文化人,400场新起点
民族舞剧《红楼梦》不仅是一台舞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样本。它不囿于原著的厚重,而以现代审美解构经典,用身体的语言传递情感的厚度与美学的高度,让“红楼”不再是书架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舞、可共鸣的舞台生命。
“几赴上海,一票难求”“有观众追随七场,从西安拖着行李箱直奔剧院”……这些真实的故事,成为《红楼梦》巡演路上最动人的风景。不少观众表示,每次走进剧场,都仿佛完成一次“文化的朝圣”,感受到中华美学精神的延续与生长。400场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来自观众的祝福。
观众阳仔今年15岁,此前没有走进过剧场,这次观演对《红楼梦》原著有了实感:“黛玉去世的时候,那块布轻柔地掉下来象征着她的离开、生命的结束,这让我很震撼。”阳仔妈妈对民族舞剧《红楼梦》四百场的坚持啧啧称赞:“了不起!带孩子来看,是她第一次‘遇见’红楼梦。感谢剧组用美的形式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王先生认为舞剧《红楼梦》是将名著文本转化为身体叙事的成功实践:“你们让《红楼梦》的情与美在当代舞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
民族舞剧《红楼梦》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登上央视《国家舞台》和B站跨年晚会;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一在京展演;去年更是成功出海,首次在新加坡连演四场;今年相继在中国台北、香港、澳门上演,成功俘获港澳台观众的心……它已逐渐成长为一张“行走的中华文化名片”,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
“没有观众,就没有这400场的坚持。这份坚持,离不开以黎星、李超为代表的每一位主创和主演,他们用年轻的艺术审美共同打造了这部艺术作品,展现《红楼梦》中的人生百态。”江苏大剧院总经理、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品人廖屹表示,“是大家的掌声、眼泪与不离不弃,支撑着我们一路走到今天。我们始终坚信,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最终更要服务人民。这部作品从诞生之初,就立志要用最真挚的创作回应当代观众对经典的期待,让传统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也静候“文华奖”的佳音,期待这部凝聚传统与当代、艺术与情感的作品,能在国家级舞台上获得认可。
近几年,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江苏文投集团一直致力于打造原创艺术精品,并屡屡收获国内外观众的认可与好评。民族舞剧《红楼梦》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个观众对它的关爱、保护与呵护,正是因为每一场都有观众一点一滴的陪伴和支持,民族舞剧《红楼梦》经历的创作排演之艰辛才更为值得。
四百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民族舞剧《红楼梦》将继续以舞绘梦、以心传情,在每一程巡演中践行“百场如一”的初心,在每一个灯光亮起的夜晚,与您再次相见,让经典永续、让文化长青。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陈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