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作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四川大剧院盛大启幕。同日晚,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参演剧目,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顺利完成了角逐中国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的评审场演出。
(民族舞剧《红楼梦》谢幕,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至此,民族舞剧《红楼梦》已走过41城,上演了396场演出,吸引近60万名观众走进剧场。和过去的每一场演出一样,在不断落下又重启的谢幕中,观众们一如既往地将最尽情的掌声与欢呼声献给舞台上真诚的演绎;演员们不断深深鞠躬、将花朵高高抛洒向天空……既是对观众一路陪伴见证的衷心感谢,也是对《红楼梦》这部不朽经典最深沉的致敬。
三次赴渝一票难求,观众热赞文化传承
民族舞剧《红楼梦》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能够与全国众多优秀的舞台作品同台演出,与有荣焉。”江苏大剧院总经理、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品人廖屹表示:能够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展示民族舞剧《红楼梦》的风采,并参评第十八届文华奖,这是对参与此项目的全体演职人员的肯定和鼓励。
以此为契机,这也是民族舞剧《红楼梦》两年内第三次在重庆演出。2024年7月首次来渝时,5000余张票3分钟售罄;此番10月15日、16日两场演出同样快速售罄,延续着票房和口碑的佳绩。
(民族舞剧《红楼梦》演出剧照)
“朋友极力推荐我来看这部舞剧,刚好这次来到家门口演出,我立刻买了票。”重庆生活的郑先生首次观演,直言感动:“此刻看完全剧,可以说完全达到了朋友给我的预期——极致之美,直击心灵;帧帧如画,幕幕动人。”
(民族舞剧《红楼梦》演出结束后观众接受采访)
现场有初次入梦的新朋,也有为“红楼梦”奔赴山城的老友。“这是我第七次观演。”孟女士专程从西安赶来,带着行李箱一下车就奔赴剧场,她说:“之所以反复走进剧场、走近‘红楼’,正因为当下能沉潜于心,专注于传统文化的表达以及传承,本身就已弥足珍贵。《红楼梦》值得、文化经典值得。”
山城荡漾“红楼”回响,各方聚焦引共鸣
(民族舞剧《红楼梦》演出剧照)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舞台遐想不仅限于剧场空间,10月15日首场演出开始前,作为参演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联动活动,一场以“生长”为核心主题的交流活动先行开启,民族舞剧《红楼梦》导演黎星、李超与近百名观众畅聊艺术创作。
“艺术节重要的是‘艺术’这两个字,我们来了,要做的是尽情享受艺术。”民族舞剧《红楼梦》导演黎星表示大家因热爱艺术而投身其中,更应该享受艺术本身的乐趣。
民族舞剧《红楼梦》导演李超认为,经典文本的魅力在于其丰富性,但创作者不能被这种丰富性“淹没”。青年艺术家们用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对经典名著《红楼梦》进行解构和整合,引发了大众的共鸣。
民族舞剧《红楼梦》此次参演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奖,也受到各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10月16日,《中国文化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专刊”以整版报道及评论文章聚焦民族舞剧《红楼梦》参演艺术节的相关情况。
《以舞为笔,绘梦山城》《两年内第三次来渝演出仍一票难求》……重庆日报、重庆卫视、重庆青年报、华龙网、上游新闻等重庆当地媒体,也于这些天频频走进施光南大剧院,多篇幅、广视角报道民族舞剧《红楼梦》此番来渝演出的火热现象。
民族舞剧《红楼梦》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登上央视《国家舞台》和B站跨年晚会;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一在京展演;去年更是成功出海,首次在新加坡连演四场;今年相继在中国台北、香港、澳门上演,成功俘获港澳台观众的心.....
正如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叶飚荣所说:“此次民族舞剧《红楼梦》入围文华奖终评,既是对我们艺术探索的肯定,更是我们不断勇攀艺术高峰的动力。我们期待这部凝聚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表达的舞剧,在文华奖的舞台上展现江苏‘文艺生产’的创新活力。作为国有文化企业,江苏省文投集团也将一如既往、全力挖掘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推动文化艺术创作生产高质量发展。”(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