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为期一周的“墙景未来”中意高校联合设计实践营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闭营。来自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佛罗伦萨大学与中国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近70名青年创意者,齐聚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围绕让南京明城墙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汇报了初步的设计方案。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建筑系主任华晓宁介绍,此次实践营中,中意青年多维度实地调研南京明城墙,在北线玄武门-解放门段感受“山、水、城、林”交融的生态风貌,在南线中华门-水西门遗址段体会“人、城、文、景”共生的古城烟火气,从秦淮河游船视角感受“一城一河”的独特景观,从《金陵图》数字古画中发现千年前的城池身影。多场学术活动从中国城墙保护实践、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化经验等角度,为青年们提供专业指引,传递全球城墙保护与利用的前沿智慧;实践营将青年们按专业背景交叉分组,跨文化、跨学科、跨层级地组合,让不同思维持续碰撞。
“参观古城墙令人惊艳,但最重要的是与中国队友的交流。”都灵理工大学 Valentina Maria Bagnasco表示,“向世界另一端的同龄人学习,正是我们渴望获得的启发。”
诞生的设计方案从人文关怀、科技赋能、生态融合等多维度出发,试图打破城墙与城市、人群之间的隔阂,使其成为连接古今、服务市民的文化枢纽。
多组方案聚焦于提升城墙可达性与包容性,推动城墙走向全民共享。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使用体验,如采用可逆竹结构坡道,帮助行动不便者登墙;设置外观仿城墙砖的电梯系统,实现无障碍通行。这些方案不仅注重功能实现,也强调“轻接触、可逆性”的设计原则,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
不少团队尝试通过文化装置与互动唤醒城墙的历史记忆。如结合VR技术和动态导览,让人们能够沉浸式感受城墙历史。以“砖之印记”为主题,将城墙砖按历史类型分类,并通过声景装置、玻璃砖休憩区等方式,让游客多感官感知城墙历史。构想在城墙上设置“取景框”,引导人们透过当代景观回望历史场景。借助漫画和居民参与设计,强调城墙作为情感载体的意义,推动物理空间与集体记忆的融合。
更有团队试图构建绿色系统与柔性介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面对南京夏季高温与城墙缺乏遮荫的问题,有小组提出“清凉驿”计划,科学布局遮阳、饮水设施,并依托植被改善微气候。有小组以竹材构建轻量“龙形”装置,连接城墙与周边自然绿地;还有小组提出“绿廊+观景台”系统,将城墙重塑为生态过渡带。这些设计注重材料环保、结构可逆,在恢复城墙生态功能的同时,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朱渊,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Nicola Marzot、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对这十组方案做了点评,肯定了青年设计者们对社会需求、文化传承与技术融合的深刻思考,多数方案强调“轻介入、可逆性、包容性”,在保护城墙本体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设施、数字技术、生态策略等方式提升其当代价值。专家建议后续深化需更注重系统性设计,避免构筑物体量过大或视觉突兀,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联动,进一步突出城墙作为“公共生命体”的角色。此外,如何平衡开放与保护、物理连接与情感链接,仍是未来实践中需持续探索的方向。
“不同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出发点,其实都非常有趣。”南京工业大学魏羽力老师表示中意双方各有所长,应当互相借鉴。“意大利的专家和老师们在充分利用历史建筑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此次来访对中国在数字媒体和数字景观上获得的成就也是非常地赞叹和感兴趣。”
实践营结束后,中意青年将进入为期一个月的线上协作设计阶段,持续完善设计方案。后续将组织国内外城墙遗产保护领域顶尖学者、实践者及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最终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指导。11月,优秀成果将在南京城墙重要节点展出,部分方案还将择优推动实际落地,让青年创意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为南京城墙保护与国际传播注入新活力。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