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绣是青海各民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手工艺。曾经,这些扎根民间的传统技艺面临传承后继乏人、产品难寻销路的困境。近年来,在苏青协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湟源皮绣、互助盘绣等传统青绣技艺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一座占地20亩、室内建筑面积达5800平方米的建筑崭新矗立,这里正是互助土族自治县青绣(盘绣)产业基地。“基地于去年8月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全面完工并投入运营,是集市级非遗体验、文化展示、产品加工、人才培训、市场运营、数字商务和团队研学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基地。”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雅娟介绍。
目前,该基地已与全县25家盘绣工坊建立合作,通过订单分发与回收的方式,直接带动1132名绣娘长期就业,为她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今年8月,基地还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围绕研学基地建设与文创产品设计展开合作——江南大学将根据需求设计研学场景与文创产品,助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研学基地与文化实践基地。
在一百公里外的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另一项青绣瑰宝——湟源皮绣也在苏青协作的助力下焕发新生。“2017年我们起步时只有4个人,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在村里组织了第一个皮绣培训班,逐步将更多居民带入皮绣行业。在苏青协作机制的帮助下,我们获得了资金支持与市场引导,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600平方米‘前店后厂’模式的生产基地。”谈及创业以来的发展,青海羌韵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海萍坦言,苏青协作的支持是当地皮绣事业从起步走向成熟的重要保障。
冯海萍的皮绣基地,就位于湟源县丹噶尔古城的皮绣展馆内。这里不仅用作皮绣作品的展示空间,还免费提供皮绣技能培训。“2022年,我的朋友在这里工作,她觉得这里的环境和收入都不错,就让我也来试试。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我就可以制作订单产品了。”家住基地附近的绣娘王春梅表示,皮绣工作的节奏能根据自己的进度调整,对家里有孩子的女性来说特别合适,因此身边不少朋友都跟着加入成为了绣娘。
前期免费技能培训,后续提供生产订单——这样的模式不仅让青绣技艺后继有人,更让当地居民实现了“顾家、学技、挣钱”三不误。湟源县的王春梅们,以及互助县盘绣基地带动的千余名绣娘,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传承传统手艺的同时,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苏青协作带给青绣的,不仅是古老技艺的延续,更是行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苏青两地携手搭平台、注资金、扩市场,让曾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成功蜕变为带动万千群众家门口就业的富民产业。(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