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决策,大家共商共议,既能疏通治理‘堵点’,又能化解民生‘难点’,天虹会客厅也正是在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中落地建成……”在崇川区钟秀街道青骑兵“蹲点式”宣讲启动仪式上,年轻干部将宣讲融入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深度访谈等形式,生动展示调研思考成果,碰撞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点子”。
今年以来,钟秀街道以问题为导向,以青年为主体,以体系化推进为手段,不断擦亮“百姓宣讲工作室”宣讲品牌,让青年宣讲“圈粉”更多基层干部群众。
蹲点式调研,讲透基层治理“实践经”
从小区公共空间活化利用的“绣花功夫”,到服务新业态群体的“蜂巢”计划,再到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探析……今年,钟秀街道启动年轻干部助力基层治理“青锋行动”暨“青骑兵”蹲点式宣讲计划,组织10支“青骑兵”分队下沉到社区楼栋、企业园区、快递站点等不同板块,“蹲”到实际场景中,在调研中备课、在宣讲中破题,让理论宣讲真正扎根于治理实践的沃土。
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街道要求调研组既要“解剖麻雀”,挖掘鲜活素材、提炼经验做法,又要“精准画像”,明确受众群体特点和理论关切,有针对性地定制宣讲内容。后续,各小组将讨论情景剧、脱口秀、访谈等形式的“二次创作”,让宣讲内容更立体、更鲜活。
联动式寻访,讲活红色资源“传家宝”
“汤团行动出奇兵,六百勇士战敌营;集体潜伏创奇迹,唯我智勇新四军……”在南通革命纪念馆青年宣讲员顾琦的娓娓道来中,一段惊心动魄的“潜伏”故事将听众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讲好红色故事、厚植爱国情怀,钟秀街道联合南通革命纪念馆共同发起“红暖通城”主题宣传活动,寻访参与抗战的烈士后人,整理口述史料,打磨宣讲稿件,生动再现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用青春化表达让红色故事从展馆中走出来、“活”起来。
互动式传播,讲好文化交流“新篇章”
在生机盎然的运河畔,南通职业大学“行走的绿之声”协会的学生志愿者正围绕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等向公众普及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将“减塑”“环保”融入日常生活。今年以来,钟秀街道搭建校地共建平台,以“家园客厅”项目为载体,带动高校学子投身基层治理实践,把绿色发展的“大道理”转化为居民生活的“小常识”,讲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与此同时,钟秀街道积极以理论宣讲赋能国际传播,带动在崇留学生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主体力量。街道开展了首个“非遗版”春节、“‘粽’夏趣游园 端午共安康”等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英语专业毕业的“青骑兵”袁杏雨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向参加活动的外国友人讲述非遗技艺蕴含的中国智慧。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雨桐表示,中国文化就像一本读不完的奇妙之书,令人着迷。
接下来,钟秀街道将继续创新话语表达,引领青年成长,通过推进“同课异构”分众化宣讲活动,引导“青骑兵”边调研、边备课、边宣讲,让理论宣讲既接“天线”更接“地气”,既提升“流量”又凝聚“能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