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4日,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第十一届中国地区交流会(Conference of China iGEMer Community,CCiC)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89支代表队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高中的35支代表队,分享和展示iGEM参赛项目,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深入交流,激发创新火花。
据介绍,iGEM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顶级竞赛,CCiC是由中国地区iGEM参赛队伍自主发起的全国性交流会,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大学生学术会议之一。
今年,CCiC首度来到苏州。本届CCiC大会以“SynBio Nexus”(合成生物·联结)为主题,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下文简称“西浦”)、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主办,西浦慧湖药学院、西浦学习超市、西浦iGEM团队XJTLU-CHINA承办。
交叉学科竞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为期三天的会议中,来自全国的124支iGEM代表队将分别围绕生物制造、气候危机、肿瘤学、食品、农业、太空等议题做项目分享,共同探讨合成生物学作为交叉学科的中心节点,如何在基础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建立桥梁。
西浦慧湖药学院执行院长傅磊教授表示,iGEM是一个涉及多领域交叉合作的跨学科竞赛,它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场景。
以西浦为例,由不同学院本科生合作组建的iGEM团队,每年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实验、建模、实地调研等工作,并将研究成果以网页和答辩等方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近年来,西浦iGEM团队已获五金三银的佳绩,众多队员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顶级学府攻读硕博学位。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涵盖了工程、生物、化学、数学、计算机等不同领域。”傅磊教授说,“在CCiC现场,你可以看到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研究者带来五花八门的研究项目,非常有趣。尽管比赛分为不同赛道,但实际上每个赛道之间都是相互交叉的。”
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所长傅雄飞博士等多位专家带来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学术报告和圆桌讨论会。由来自西浦、CCiC执委会、湖北工业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18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为每支参赛队伍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生态”聚才,大学背后的“药谷”力量
2024 CCiC大会自开通报名以来反响极为热烈,吸引了众多“双一流”高校团队踊跃报名。西浦慧湖药学院执行院长傅磊教授认为,这与苏州这座主办城市的吸引力紧密相关。
“苏州正在建成一个中国的‘药谷’。这样的生态环境,对参赛团队是很有吸引力的。”他说。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产业”。在此背景下,西浦慧湖药学院于2020年11月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西浦慧湖药学院作为西浦3.0模式的领航项目,积极发挥产业黏合剂、催化剂作用,致力打造“社会-大学-产业”多元融合的生态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的涉及领域非常广,从源头的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发现,一直到后面的功效验证、药物智能制造等,整个产业链在苏州都有布局。”傅磊教授说,“这次西浦联动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共同主办CCiC大会,包括我们邀请的专家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产业界。参赛学生来到苏州,能够体验到研究的‘应用场景’。”
大会支持单位康宁公司是全球材料科学的领导创新者之一。康宁集团创新事业部副总裁、康宁连续制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毅博士表示,康宁希望通过这次CCiC带来的契机,进一步深化与西浦慧湖药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让更多参会同学了解、认识并喜爱上连续流化学——21世纪颠覆性学科之一。
“康宁与西浦的多个合作项目,希望未来有机会让前来参会的学生参与其中,希望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姜毅博士说。(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