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5日,由南通市委网信办组织的“风从海上来”网络媒体采风活动先后走进通州湾示范区、如东、海门、启东。来自中央、省、市媒体进企业、下车间、走岸线,实地感受近年来南通各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通已经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站上跨越发展的绝佳“风口”。2020年GDP迈上“万亿台阶”,今年前三季度,GDP突破9000亿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强势赋能。走进桐昆嘉通能源,自动化的设备随处可见,摇臂机器人将一个个纺丝绕成的丝饼装上传送带,即可迅速的送往下一个流程,整个车间一派繁忙。记者了解到,桐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企业,连续20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桐昆嘉通能源于2019年3月在洋口港开发区注册成立。截至目前,已有6套聚酯纺丝装置、2套PTA装置投产,剩余2套聚酯纺丝装置预计于今年11月中旬具备投产条件,2023年全年预计应税销售300亿元。
“这里四面环海,交通优越,营商环境非常好,特别是我们入驻以来,通州湾政府对我们企业的建设给予了很大帮助”中国铁建大盾构基地车间书记扈吉新告诉记者,作为中铁十四局集团聚力打造“十大产业链”的重要板块,该基地将以高端装备制造(包含大盾构和隧道相关设备)为主,通过科技技术创新,形成自有盾构制造标准,建立国内大盾构培训基地,设立院士博士工作站,培育大盾构研发团队,逐步实现盾构全产业链发展,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公司。目前项目已开始试生产,已下线两台盾构机,完成应税销售15455万元。
6月15日签约,8月15日开工建设,11月15日设备安装,12月28日预计投产。在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站在已基本建设完毕的主体厂房前,上海电气集团南通项目负责人沈兵列出了在当地投资建厂的几个关键时间点。
上海电气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由上海电气集团恒羲光伏科技(南通)有限公司、南通经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总投资50亿元。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开工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刷新了海门重特大项目建设的速度。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形成一个从HJT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到HJT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的高效太阳能电池产业集群,预计实现新增应税销售30亿元、税收超亿元。
下一个万亿看“海上”,启东充分发挥三水交汇的水资源优势,提升港口码头的服务能力,推动海河联运发展,打造启东通向世界的新出海口。完善干线航道和支线航道,形成干支结合的内河航道网络,激发启东水运优势,打造高效便捷的内河集疏运体系,进一步放大“海进江、江出海”双向集散优势,全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
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工程位于吕四作业区西港池南侧,建设内容包括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及后方陆域配套工程,泊位长度1368米,总投资估算46亿元。“2+2”码头瞄准“世界一流港口”,按照智能化标准进行建设,同时还配套建设内河转运区,以及内河航道、疏港铁路、疏港公路等,打造“公铁水、江海河”无缝衔接的集疏运体系。
吕四渔港是六大国家级中心渔港之一,2012年渔港扩建工程(新渔港)被列入省和国家“十二五”渔港建设规划。新渔港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定位,总投资100亿元,规划水域面积95.4万平方米,陆域面积210.8万平方米,码头岸线长7663米。从2019年8月正式开港,具备渔船靠泊、装卸、补给功能,可停泊渔船2300艘,年鱼货卸港量可达30万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布局最合理、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人工渔港。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