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记者从南通市召开的《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该《规划》于2019年启动编制工作,历时4年形成成果,8月25日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
《规划》文本共计16章175条,有四大特点。在区域协同方面,南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深入落实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围绕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接轨上海,深化创新、产业、交通、生态等一体化行动,为全省打造长三角“重要一翼”争作贡献;在绿色生态方面,南通深入落实长江大保护和海洋生态保护要求,推广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经验,优化沿江沿海“三生”岸线比例,落实山水林田湖全域全要素管控要求,协调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和沿海绿色发展,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节约集约方面,南通坚持向存量要增量、以强度换空间,引导低效产业用地有序退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深化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严格土地使用标准,促进资源向产出高、贡献大的项目倾斜,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效率;在宜居宜业方面,南通以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为目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优化重点板块功能结构,补齐民生设施短板,赓续江海历史文脉,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规划》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战略定位与发展规模,《规划》明确南通的城市性质为: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主导职能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支点、产业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江风海韵绿色宜居家园。预测2035年南通市域常住人口区间为920-980万。二是落实区域协同与空间格局,发挥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全方位融入苏南、对接上海,着力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三是坚持节约集约发展要求,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四是优化提升城乡空间品质,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统筹布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安排居住用地,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五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区域和城乡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六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特色风貌塑造,加强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
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军表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以后,其他专项规划应服从总体规划。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的海岸带、林业、城市综合交通、轨道交通线网、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殡葬、养老、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军事设施,以及文物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应加强其与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并纳入规划“一张图”系统。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其主要内容要纳入详细规划。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