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如东县聚焦当地村民、村“两委”干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积极探寻影响、制约公共法律服务的相关因素,不断增强基层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良好体验感和受益度。
严把关口,构建法律服务“雁阵集群”
因地制宜采用选、培、考等举措,做好“人才助力”文章,强化头雁引领,将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等人员纳入乡村公共法律服务队伍,为基层提供社会治理“本土人才”。建立“‘法律明白人’网格说法”机制,聚焦法律知识宣讲、热点实施难点等话题,各镇(区)每月邀请1-2名“法律明白人”录制音频,畅谈学法体会,并在网格内播报,激发互动学法热情。由“法律明白人”组成“夕阳红”“老园丁”等专兼职法治文艺演出队伍,在歌舞、诗朗诵、小品、如东本地民歌等节目中融入法治元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法治声音。
用好载体,厚植乡村建设“法治沃土”
打造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做好“载体赋能”文章,不断延伸触角,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秉承“一村(社区)一主题”原则,结合乡风民俗,将法治文化阵地与所在村(社区)实际需求相结合,重点打造洋口法治文化特色园、勺嘴鹬保护区法治驿站等特色阵地等法治文化阵地。利用农民丰收节、重阳节等时机,在私家剧院、法治文化园等阵地开展法治文化演出、法治讲座等活动,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成为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的主阵地。贯通融合“线上+线下”普法平台,加快释放乡村集群矩阵优势,通过以案释法、模拟法庭、法治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活动,满足基层群众法治文化需求。
优化机制,解锁乡村善治“制胜秘笈”
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做好“机制引领”文章,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引导法律顾问主动参与村(社区)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等工作,协助完善村社议事程序规则,推进村(社区)集体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全面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规范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让党务村务公开成为村级民主自治、村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着力构建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由村(社区)乡贤、“法律明白人”、人大代表担任人民调解员,设立党员调解岗,运用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最小单元。
融合共推,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聚焦群众难忧愁盼,做好“融合发展”文章,法治护航基层治理。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落实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员等坐堂服务制度。深化法律顾问服务实效,依托村(社区)法律诊所,打造“出门巡诊”+“坐堂问诊”并行服务机制,通过“12348法网”“法润民生微信群”等平台,不定期推送实用的法治资讯,开展线上法律咨询,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利的法律服务。构建“三纵四横”工作网络,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围绕乡村振兴、预防电信诈骗等重点工作,组织法律服务团、调解专家团、普法讲师团定期提供法律体检、法律咨询、矛盾化解等全方位法律服务。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