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建设丘陵山地茶果林降污固碳协同增效新样板

目前,茶果林降污固碳工程已在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河社区天王坞茶园和东山镇杨湾村西巷生态保育区进行实验示范,并初步取得一系列观测研究结果,正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苏州市吴中区:建设丘陵山地茶果林降污固碳协同增效新样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1-08 15: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目前,茶果林降污固碳工程已在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河社区天王坞茶园和东山镇杨湾村西巷生态保育区进行实验示范,并初步取得一系列观测研究结果,正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苏州市吴中区位于太湖东部,丘陵山地遍布茶果林,以枇杷、杨梅和碧螺春茶居多。在多年持续经营下,一方面茶果林易发生水土流失,引发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水环境保护造成压力;另一方面,茶果林群落结构单一,腐殖质层薄,碳汇能力相对较低。因此,该区域既是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又是区域碳汇潜力提升的重要地区。

为此,吴中区生态环境局、金庭镇与东山镇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双碳”行动,全面推进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在茶果林碳汇功能监测提升、氮磷输出源头控制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引入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治理理念与技术,因地制宜研发茶果林土壤氮磷养分迁移监测、凋落物拦截腐化调控、生态系统碳汇动态监测模拟等新技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农法高效应用模式,建设丘陵山地茶果林降污固碳协同增效的新模式。

发展土壤养分迁移监测技术。该工程开展茶果林内径流小区以及定位气象站的实时观测,建立工程区内降雨时的渗流产流模型,通过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氮磷养分的对比分析,结合茶果林肥料施用数据,揭示茶果园土壤养分的吸收迁移规律,科学评估茶果林面源污染对附近水环境的影响,为茶果林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找出了可行途径。

创新植物篱保肥增碳技术。根据茶果林内植物间作复合的生态学原理,筛选出适合苏州本地生境且具有经济价值的灌草植物,通过密植成篱后,不仅可拦截茶果林内土壤的氮磷养分和水分,同时保留住茶果树的凋落物和修剪下来的枝叶等废弃物,可同步实现固碳增汇、水土保持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效益。

研发凋落物快速腐化技术。根据工程区茶果林内凋落物的生态学特征,研发可促进凋落物快速分解且对环境友好的腐化剂,通过施加多种不同酶、菌混合的腐化剂,提高茶果林凋落物及修剪枝叶的分解腐化速度,加快茶果园土壤腐殖质层的形成,同时有效提升茶果林的土壤养分和碳汇功能。

集成碳汇动态监测模拟技术。依托高分卫星遥感与低空无人机的技术优势,借助茶果林内固定样地的碳汇监测,定期开展土壤碳通量观测,形成吴中区茶果林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工程区碳汇功能及碳通量动态监测;通过实验场地的数据集成平台,可直观展示茶果林固碳增汇的动态变化,为区域碳汇潜力提升及碳中和贡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依托工程区茶果林减污固碳协同治理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普及推广,大力积极发挥其科普教育价值。该工程与洞庭山碧螺春、白玉枇杷采摘以及特色古村落等乡村旅游文化相结合,借助实验场地内的科普宣传栏、科技动画片、碳汇演示平台等多媒体形式,向游客生动介绍茶果园的有机肥施用、绿色有机产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普及生态文明建设与碳中和的相关知识,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茶果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专家指出,该工程不仅促进茶果林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同步实现,也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与双碳战略的科普平台,积极发挥着其社会文化价值,应努力建设成为我国丘陵山地茶果林降污固碳协同增效的新样板。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