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锡市鸿山街道东塘街村走红锡城,百姓纷纷前来打卡。行走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间,碧波荡漾的河流、冒出嫩芽的菜圃,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江南印迹。
这条线路的打造离不开了50岁的周伟,他任职东塘街村近三年时间,作为这里的大总管,始终把打造“闻得稻香、看得河塘、留得乡愁”的乡村面貌当成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为这个昔日的经济薄弱村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蓝图,逐渐将让人沉醉的东塘街画卷呈现在世人眼前。
打造不一样的乡间小路,为百姓服务永远在路上
2021年4月,东塘街村打造了一条长约3公里的走学乡村线路,沿途布置了13个特色“学习主题景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等重要历史时期。在一个个节点中,通过展板和二维码方式系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宝贵经验,党员干部可直接观看阅读,也可以扫码线上阅读并分享,以“互动式”学习+“分享式”传播方式,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
周伟挖掘了村里的诸多红色资源。95岁的华金根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当时如何输送物资、运送伤员的故事讲得回肠荡气。92岁的唐老虎讲述自己抗美援朝时九死一生,全力保家卫国的故事如同翻阅一本真人图书。这些前辈们的初心让后来者敬仰。而党政机关、上市公司、外资企业等纷纷来此打卡网红路,感受不一样的氛围。
这与周伟对村情村史的熟悉分不开。村里一共有97个党员,周伟用初心和使命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战斗力。东塘街村副主任丁满一说,周伟来了以后,打造了办事大厅,百姓办事随时有人响应,与村民们联系更紧密。为了尽快提升环境,无论是晚上还是周末,周伟都会和班子成员一起想办法,做方案,让更多百姓得到实惠。跟着周伟,身体很累,但精神却很愉悦,百姓的口碑成了大家的动力所在。“熟悉每个村、每条河,和每户百姓都聊过天”,周伟说,他闭上眼睛都能想起东塘街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这几年,周伟晒得越发黝黑。村民夏建民说,看到周伟日夜忙碌,作为党员的他们,总觉得自己也应该挑一点担子,让村庄发展得更好。新冠疫情期间,村里党员和志愿者都一呼百应,共同守护家园。
“我是土生土长的鸿山人”,在周伟看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此,趁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理应在这个时代为美丽乡村做些什么。而作为一名党员,在这里脚踏实地,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中,才不负国家多年的培养。
这条乡间路并不只是一条路,而是周伟心中一个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有所作为、敢于创新,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一份初心。这三年中,从无到有,从脏乱到整洁,他把梦想交付给实践,和班子成员、当地百姓一起凝心聚力,让东塘街村这个经济薄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丽乡村让不少城里人羡慕,归来愿做东塘人
邹金泉是东塘街村的老书记,他每天晚上都会沿着村民的农田散步一个小时。春天,正值农田边上粉色和红色月季花绚烂绽放的时刻,在黄色油菜花的映衬下,美丽多姿。到了夏季,周边的葡萄甜香;秋季,七彩的稻田里散发着稻香。这么美的景色,他发在朋友圈里,上海的朋友专程到他家来欣赏这乡村美景。有同感的是另一位村民谈亚峰,自从村里的环境变美了,一些住在镇上老小区的邻居陆续搬回来了,他在无锡市里工作的儿子、儿媳也愿意带着孩子经常回家看看,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
而在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旧。“各种杂乱无章的树木,村里堆积着几十年的垃圾”,2018年,周伟从鸿运苑第一社区来到东塘街村任职,村里的景象让他吓了一跳。在八九浜一户村民门口,围了上百平方米的鸡棚,蚊子苍蝇乱飞,门口堆了好多年的柴禾已腐烂,走过村民门口时就能闻到臭味。“别人只是经过,你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健康有影响”,周伟这样劝说村民。
当时,也有人觉得这样的整治毫无意义,过一阵又回潮了。但周伟不放弃,一家一户做工作。
“周书记,我家这么多鸡怎么办?”
“没有鸡犬之声相闻还是农村吗?”
对于前者,周伟发动身边人,一起按鸡鸭市场价买走。对于后者,周伟也在思考,农村要有自己该有的模样,允许村民保留小部分鸡鸭,在指点地点圈养,并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村民们建造房屋不容易,房前屋后常有各种建材不舍得丢弃,乱堆乱放很不雅观。周伟和村里工作人员一商议,村里建设也要用建材,不如把这些买下,砌一些文化墙,建一些菜圃,一举两得。对此,村民也很开心,多余的建材变了现,又发挥了作用。
百姓利益没受到损失,工作自然好做了,乱搭建没了、房前屋后干净了,每个自然村都有专人进行保洁,没人再好意思乱堆乱扔垃圾。在一次市级部门暗访中,东塘街村上了红榜,村民都很自豪。
首个省级3.0智慧农田来了,百姓有了乡愁传承地
在徐塘桥的一处江南民居式小屋里,里面有个监控中心,室内一块大屏,能够实时显示当天气温、风向等各种信息。每块农田是否需要上水,手机上会接到信息;如果缺少肥料,水肥会自动配比,直接灌溉至农田;稻田里有虫害,什么类型的、密度如何,也会有显示。这里的农田实行了紫外线杀虫技术,会按需进行灭虫。通过和浙江一些科研机构的合作,这里成为江苏省首个高标准农田的3.0版本。
在2020年乡村建设计划中,东塘街村重点打造以徐塘桥为中心,并扩升至周边汤家桥、谈更上和许家里等自然村,不断规范菜地种植,并对820亩农田设施进行整体提升,将原有的沟渠、泵站进行统一升级,让农事变得便捷而又智慧。在枕稻廊里,听着风吹过稻田的声音,内心会变得平静。而高高的望稻亭里,则能一览丰收的喜悦。在这处农业物联网休闲观光示范基地项目中,他们打造了奇趣稻田和街心花园,后续还有江南农耕文化、水稻耕作体验区等互动项目。
土地、农民、农艺不可分割。虽然农田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让种植变得轻松,但对于在这块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农民而言,会变得失落。传统的技艺能否有用武之地,能否维系村民与土地的联系呢?周伟想了另一个折衷的办法,为村民保留一些农田,农忙季节让他们来插秧,保留农艺,以后也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来体验农事,感受昔日鱼米之乡的由来。到了野草疯长的季节,村里会支付工资,让一些村民们会来这里拔草,可减少农药的喷洒,产出绿色无公害的农作物。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些产品都有固定的销路,不要再担心生产以外的事情。对于村民龚金根来说,依然和这块土地发生着关系,适度的劳作锻炼了身体,增加了收入,沉浸在自己熟悉的人事之中,让他守住了自己的乡愁。
“只要让我干事,不怕苦、不怕累”,周伟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作为农家子弟,和在农村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他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何让东塘街村的明天更加美好,如何在美丽乡村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周伟仍在思考和探索。这也引吸着更多人来东塘街村走一走,寻找道路背后建功新时代的情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