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将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在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南京将继续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并建议国家支持南京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 肖勇 摄
创新驱动是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韩立明在审议中介绍,2020年南京交出了科学务实应对大战大考的优异答卷。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17亿元、增长4.6%,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十强,人均GDP居省会城市前列。
这背后,离不开南京近年来聚力创新名城建设,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新动能。南京全市高企数量已从2017年的1844家,跃升到目前的6551家,全社会研发强度3.3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1.93件,科技部肯定南京“树立了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给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韩立明表示,南京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通讯员 蔡汉青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建议赋予南京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南京如何不断把创新名城建设向新的更高水平推进,努力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韩立明从体制机制创新、重大平台建设、载体建设、简政放权等几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建议。
韩立明表示,南京是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随着创新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问题也逐步显现,例如高校与人才团队知识产权权属界定区分还需进一步明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还缺乏利益协同机制。
她建议,国家在科技体制改革新布局中,支持南京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新一轮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赋予南京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所得税减免等试点任务,持续深化科技、产业、金融融合,为全国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已建成全市第一个机器人研发园、全国第一个综合机器人展示体验馆、全国第一个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机器人研发基地。通讯员 曹秋雯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建设重大科创平台,让“栽树人”、“挖井人”加快涌现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韩立明表示,南京高校院所多、科教人才多,有条件通过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让甘于基础研究的“栽树人”、“挖井人”加快涌现,创造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她建议国家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把现有重大平台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支持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南京落地,更好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秦淮硅巷。图片来源:秦淮发布
南京有条件的产业领域可探索高企认定“报备即批准”
南京要形成一流的创新生态,载体建设也是关键。“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构建起集约紧凑、功能互补、结构完善的创新载体体系,有利于增强对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承载力。”韩立明介绍,南京积极推动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形成“1+15”发展新模式,在国家综合评价中提升至第12位;同时,统筹城市硅巷、大学创新港等建设,打造了一批融园区、街区、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创新空间。她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支持南京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进一步深化人员聘用、产城融合、集团化运营等改革。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要以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2021年,南京提出力争净增3000家高企,加速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我们感到,有必要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同时通过自行备案和落实承诺制,提升企业自我约束能力。”韩立明建议,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体系,适当拓宽高新技术领域限制,支持南京在有条件的产业领域开展高企认定“报备即批准”的探索。
创新成为美丽古都南京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郭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