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无锡市滨湖区召开生态环境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提交近两年生态环境保护“答卷”。
滨湖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宋超在发布会现场介绍称,生态环境质量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滨湖区举全区之力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答卷”显示,就“蓝天”成绩而言,PM2.5平均浓度从2017年的42.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30微克/立方米,下降29.4%,2019年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7年的70.6%提升到目前的80.6%,提高10个百分点。臭氧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全年臭氧超标天数59天,由5月份同比增加12天,压降至全年同比减少10天;
就“碧水”而言,水环境质量改善显著,全区6个国省考断面连续四年全部达标;10条市级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水质中,优Ⅲ类以上的有9条,居全市前列,太湖实现连续十三年安全度夏。全区域河道成功实现基本消劣,并且形成了一批水环境治理先进典型。250条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道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191个,占比74.61%,同比上升26.87个百分点;劣于Ⅴ类水体从年初的19条压降至5条,同比减少14条;达标断面从2018年的118个增加到今年的192个,提高62.7%;
就“净土”而言,土壤污染防治有序推进,2020年完成5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采样调查和12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工作任务,全面启动关停化工企业的土壤调查和修复工作;强化执法监管与精准服务。通过举行法律法规和危废管理相关培训、组织环保专家“八查八改”、局领导带案下访、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形式服务企业发展,在疫情期间减少对列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的检查,将有限的执法资源向“散乱污”企业、突出环境问题、群众信访热点难点上倾斜。2020年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82件,处罚金额850多万元,单体处罚金额为近五年最高。
宋超称,滨湖区外依太湖、内拥蠡湖,坐拥107.3公里太湖湖岸线,河网密布,生态环境是立区之本。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区”、“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单位”、“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2018年12月,实现全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全覆盖。2020年晋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蠡园街道大箕山社区、胡埭镇马鞍村、蠡湖街道美湖社区创建成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社区),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晋级江苏省“绿色学校”行列。这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滨湖区走生态之路、做好山水文章的最好诠释。
据介绍,近年来,滨湖区产业结构更趋绿色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末的1.2:57.5:41.3调整为2019年0.4:38.1:61.5。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先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节能环保产品优先申报省高新技术产品,截至2020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6%;城市绿地布局优化。2020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7.32%。全区湿地面积35987.5公顷,包括“无锡太湖(滨湖区)”“无锡蠡湖国家湿地公园”“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3个省级重要湿地,自然湿地保护率为69.4%,位列全市第二;治水模式成为样板。2017年至2019年,滨湖区先后推出1.0、2.0、3.0河长制治水模式,治水经验被全国树为典型并推广。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滨湖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的不竭动力。”宋超表示。今年,滨湖区将继续统筹污染防治工作,在河湖治理系统化、污染治理精准化、能力建设全面化、治理格局系统化上做文章下功夫。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