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旋翼人生》南航成功首演

近日,江苏省首部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剧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创校园精品话剧《旋翼人生——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以下简称《旋翼人生》)成功首演。

话剧《旋翼人生》南航成功首演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0-23 19: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江苏省首部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剧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创校园精品话剧《旋翼人生——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以下简称《旋翼人生》)成功首演。话剧讲述了中国直升机泰斗、南航王适存教授为中国直升机事业奉献一生的故事,展现了老一辈南航人航空报国的动人情怀。

首演当天正值南航68周年校庆,剧场座无虚席,王适存教授的夫人、93岁高龄的王韫明以及王适存教授的女儿王南之也来到现场观看此次演出。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自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已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积极参与,近万名师生分别以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等科学家为主题编排了剧目共17部。这些剧目源于校园,以“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我国优秀科学家群体的伟大风范。首演成功之后,南航《旋翼人生》话剧将在校外进行巡演。

初心不改,坚守等待直升机的春天

“噔噔……噔噔……噔噔……”,一架直升机盘旋着“飞”上大荧幕,王适存的相片缓缓出现在屏幕中央。伴随着上课铃,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传奇的一生缓缓拉开帷幕。

话剧《旋翼人生》选取了王适存重要的人生经历进行演绎:少年立志航空报国;前往苏联留学深造;回国后潜心教学;倡导研制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直升机“延安二号”……是一部将王适存教授的成长史,潜心科研、教书育人的探索史与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史相融合的剧目。这部话剧既是一堂直升机专业导论课,更是一堂深刻生动的校史课和流动行走的思政课。

在《旋翼人生》公演期间,南航特别组织新入职教工和2020级新生观看,希望“新南航人”通过这部话剧全面了解我国直升机发展,深刻认识航空报国优良传统和爱国精神,共上一堂富有南航特色与情怀的“思政课”。

值得一提的是,话剧全部由南航在校学生出演,而谈及参与话剧演出的感受,演员们无不感到满足与自豪。

继续教育学院的李云飞已经是第二次扮演王适存,从青年到中年,他通过参演话剧深入地认识了王适存教授。在他看来,王适存身上有一种坚毅的精神,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王适存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自己,他也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向观众传达这种精神。

“在排练时,我愈是将自己投入于剧情之中,愈是贴近角色,我对于王适存教授的了解就愈多。”来自艺术学院的王青在剧中饰演格鲁贝教授:“就像格鲁贝对王适存的挽留一样,王适存身上的种种品质令我敬佩,上一辈学者为新中国建立付出的艰辛,他们为民族事业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精神令我触动,我真正有了和大师‘面对面’对话的感受。”

精益求“新”,创新再叙王老生平

耗时一年“重出茅庐”的《旋翼人生》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看体验,话剧邀请原南京军区政治工作部前线文工团一级演员、导演殷弘毅担任导演,组建了全新的幕后团队。

在剧中,少年、青年和中年时期的王适存穿越时空相汇,展开了一场自我对话。殷弘毅表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呈现方式,是以戏剧的语言来讲述王适存的编年史,体现时间的跨越。观众也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尽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王老的那颗心是不变。”

为了配合演出主题,话剧舞台在视觉效果上也实现了升级:一块“旋翼”造型的特殊荧幕悬挂在空中,构建出身临其境的场景,拉近了观众与故事的距离。

剧中的造型设计亦可谓一处点睛之笔。负责造型设计的黄静老师介绍,剧中使用的服装全部是为演员量体裁衣,并结合时代背景,充分考虑“契合度”来设计的。“不仅有民国时期的长衫、学生装、旗袍,也有解放初期的布拉吉、背带裤,也有俄罗斯民族的服饰……”

设计服装草图时,黄静参考了不少历史书籍,也和导演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修改。“高正的服装原来是中山装,后来导演说这些工科学生当时都在一线实验忙碌,实验室更像是车间,又重新做了一套蓝色工装。”

最为困难的还是如何还原和展现王适存的精神风貌,黄静说,团队从王适存的传记、老照片中找出了不同时期的原型照片来模仿设计,光是眼镜就准备了四副。演出前还特地对着老照片一点点修剪演员的头发。

剧中王适存出发前往苏联前与王韫明谈心的一场戏,黄静本来给王韫明准备了一条咖啡色的围巾,最终换成了橘红色。黄静说:“橘红色充满希望与温暖,在这里应该要让王适存看到希望。”

非科班人马,将人物演“活”了

作为一部校园话剧,《旋翼人生》的所有演员均是南航在读学生,他们来自南航8个学院,其中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舞台表演经验。为了演好这部话剧,导演和演员们都下了“苦功夫”。

今年3月,演员们通过线上面试和遴选,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在金陵炎热的八月,28名演职同学便早早奔赴校园,开展暑期排练。为此,同学们放弃了在家休息的时间,排除万难聚集到一起,每天要从中午一直训练到晚上9点。开学后,演员们有时也要被召集在一起完成几幕的排练。

面对一群表演“小白”,殷弘毅从表演训练和熟读剧本开始,一步步调动起演员们的“潜力”。“出演这部剧的一大难度在于如何更好的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殷弘毅经常向演员讲述自己及父辈对那个年代的亲身见闻和经历,也要求演员们上网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增强对时代的了解,更加有代入感,对微表情微动作不断打磨。

大家在这样的训练中增加了表演的兴趣,用时间和努力堆砌出更高的演技,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错与探讨之后,大家逐渐把角色演活了。

“课程和训练有发生冲突的情况,为了不影响大家训练的进度,只能向任课教师请假,在训练之余把课程补回来”。民航学院(飞行学院)的薛文涛说,即使排练要花费很多时间,他也一刻都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

在公演的现场,每一位观众都会获赠一只小小的竹蜻蜓。话剧的最后一幕,便是“延安二号”在夕阳中缓缓起飞。台上的演员们放飞竹蜻蜓,台下的观众们也攥住自己手中的竹蜻蜓,科学大师的精神便在这一“放”一“握”中传承。

“每一位南航人都能够从这部话剧中感受到南航师者‘航空报国、潜心学术、勇于攀登、爱生如子’的大家风范,感受到‘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的科学家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航校长单忠德说。(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