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光福以文化自信走出发展新格局

苏州光福以文化自信走出发展新格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9-26 15: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梅文化、渔文化、工艺文化、古典诗词文化、红色文化……苏州吴中光福,宛如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富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光福人。依托这份文化滋养和文化自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光福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做靓文化底色,并将文化注入自身产业、地域特色,实现了社会和市场效应双丰收。如今,巧打文化牌,已成为光福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去年年底,光福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块“金字招牌”为光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以精神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近年来光福镇重点打造“七彩阳光”志愿服务品牌,拥有小福星、玖玖公益、尖峰救援、雪海花、报春梅等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15000人,达到常住人口的25%以上。在此基础上,光福涌现出中国好人张茂香和何建金,江苏好人朱明宝和顾平,以及11名苏州好人、吴中新人、吴中好人,成为当地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今年,光福又正式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进一步深化基层特别是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聚焦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为乡村振兴增添文化底色。

除此之外,作为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顾野王的故里,光福镇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打造“书香光福”文化品牌,把全民阅读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开展了一系列极具光福地域特色的全民阅读活动,在全镇上下形成了一股“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日前,顾野王纪念馆、顾野王书院正式落成,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顾野王家国情怀精神的阵地,将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

据介绍,今后光福还将着力打造更多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为推动全镇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汇集智慧。

以节庆为载体,做靓地域特色

说起光福,就不得不提起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香雪海。依托源远流长的梅文化,“太湖梅花节”至今已举办了二十三届,是光福重要的节日之一。期间,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势若云海的梅花景象,还能在园里看到匠人们精心修剪的梅花盆景,参与元宵佳节猜灯谜等活动。与此同时,光福将核雕、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文化和梅文化相互融合,展出一系列的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感受传统节日氛围的同时,也领略到光福的文化趣味和匠心精神。去年的梅花节,光福还创造性地融入诗元素,吸引了40名国内著名诗人、作家相聚香雪海,用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温润笔触展现光福的别样风情。

通过将自然禀赋嫁接民俗风情,在光福,像这样的节庆活动还有很多,可谓一年四季节事不断。“当传统文化与旅游节庆相结合,就会碰撞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为光福镇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党委书记张建明说。这一点在光福渔港村身上就可见一斑。

坐落于中国内陆第一渔港的光福渔港村,渔民开捕祭祀已有数千年历史,且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祭祀传统。每年中秋前后,太湖开捕祭祀仪式启动,请神、祭神、敬神、放生、悦神、送神等祭祀环节连番上演,千舟竞发、万帆林立的景象更是蔚为壮观。以浓郁独特的渔俗文化为底蕴,太湖渔港村融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每年吸引着大批民俗专家学者、摄影家和游客纷至沓来。传统渔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餐饮、民宿、网红面馆“太湖十八浇”等相继涌现,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窗口”。

“如今的太湖渔港村,已成为展示苏州乃至环太湖形象的又一张精美名片。”张建明表示,光福将以节庆为载体,进一步做靓梅文化与红色文化、做大渔文化和工艺文化,并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以绣花功夫、工匠精神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不断彰显文化自信。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光福这片“洞天福地”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名胜古迹密集,汇聚了中华瑰宝千年古柏“清、奇、古、怪”、吴地最古寺院铜观音寺、江南名刹圣恩寺等著名景点,邓禹、顾鼎臣、顾野王、徐枋等名人大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与书画。同时,作为“苏作”、“苏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光福的传统手工艺闻名遐迩,其玉雕、核雕、木雕、佛雕等工艺门类齐全,从业人员多、技艺水平高。孙林泉、许忠英、陆小琴、马洪伟4位大师问鼎中国民间工艺领域最高奖“山花奖”,更坐实了“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美誉。

近年来,光福从全镇层面精巧布局,谋划一盘“大棋”。以香雪海景区为核心引领,串联起冲山半岛等沿太湖生态文旅产业,并有机整合渔文化、工艺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做大做强体验式消费,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为光福镇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

与此同时,全镇不断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服务配套,并以主客共享、民生共享的理念指导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以特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拓展当地居民收入来源,从而实现光福农文旅融合的蝶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奠定了光福坚定的发展基石,而强大的文化基因则赋予了光福不竭的发展动力。”张建明说。他还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他表示,站在建国70周年新的起点上,光福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以文化为引领,为百姓谋福祉,书写时代华章,奋力开创新时代“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发展新格局。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