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扫黄打非·护苗”专项行动精神,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南通市通州区川姜镇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将“扫黄打非”工作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近日,由南通市通州区川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办、川姜镇姜川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承办的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宣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活动通过通俗讲解、互动游戏与手工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增强了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支持正版、文明上网的意识。
“扫黄打非”小课堂,筑牢家庭“防护网”
活动伊始,志愿者围绕“守护成长,共筑防线”主题,运用动画短片、情景模拟等易于理解的形式,为在场孩子与家长深入讲解“扫黄打非”的核心内涵。志愿者以通俗语言阐明,“扫黄”即清除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漫画、短视频等;“打非”即打击盗版图书、非法出版物等。结合“未成年人模仿不良短视频”“使用盗版教辅影响学习”等真实案例,志愿者呼吁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关注子女阅读内容与网络行为,善用“儿童模式”等技术手段过滤有害信息,共同筑牢家庭监护的第一道防线。
“精神垃圾”巧分类 寓教于乐辨是非
为提升青少年对“黄”“非”内容的辨识与抵制能力,让抽象的“扫黄打非”知识变得可感、可辨,活动特别设计了“精神垃圾”分类互动环节。参与者将写有“非法盗版书”“网络谣言”“暴力游戏”“虚假学习资料”等字样的卡片,准确投入“清朗网络”或“文化垃圾”分类箱中。志愿者在现场及时引导、答疑解惑,帮助孩子们厘清概念边界、明确判断标准。这一游戏化方式,使抽象的“扫黄打非”知识变得可感可辨,更通过“分类—判断—思考”的实践过程,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网络素养和辨识能力。
“草木清朗”手工课 自然笔记润童心
作为整场活动的收尾环节,“草木清朗·自然笔记”手工环节为活动增添了实践乐趣。孩子们利用自行收集的落叶、花瓣、青草等自然素材,精心制作植物标本手册。挺拔的枝条象征正直成长,清新的三叶草寓意纯净心灵,舒展的银杏叶代表智慧脉络……每完成一页拼贴,孩子们便配抄“草木本心自清芬,拒染黄非守纯真”“新苗沐光向晴空,清朗网络共守护”等契合主题的唯美诗句。一册册手作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记录,更成为“扫黄打非”理念的生动载体,使“尊重原创、远离有害信息”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深植童心。
此次系列活动是川姜镇深化“扫黄打非·护苗”工作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川姜镇将继续推动“扫黄打非”与未成年人保护、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拓展宣传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持续营造清朗健康、积极向上的青少年成长环境,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记者: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