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六合区始终锚定“基层治理提质效、助农帮扶见真章”目标,以党建结对为纽带,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将行业优势与乡村需求深度融合,在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完善、民生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既破解了经济薄弱村的发展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让一个个乡村实现从“薄弱滞后”到“活力迸发”的华丽蜕变。
党建结对“架桥梁”:筑牢基层治理“主心骨”
基层治理的成效,始于组织的深度联结。2012年,六合区北部山区的白云山社区党支部与六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党支部成功“牵手”,开启党建结对共建篇章——这一“牵手”,不仅是简单的帮扶联动,更是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基层治理格局的起点。此后,这份责任持续延伸,六合烟草又与东沟社区等多个经济薄弱村建立长期共建关系,十年如一日深耕乡村一线,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践优势”。
在共建过程中,六合烟草始终聚焦“村民最盼、乡村最需”精准施策,从白云山社区的沟渠硬化、灌溉涵闸修缮,到东沟社区的路灯安装、健身广场建设,一件件民生工程落地,让村民生活更便利;针对困难群体“帮扶难、缺保障”问题,通过区慈善协会每年定向捐赠,覆盖贫困家庭生活补助、学生助学等需求,让帮扶暖意直达群众心坎。
精准施策“破难题”:打通乡村发展“堵痛点”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六合烟草深知,乡村发展的痛点在哪,治理的重心就要落到哪。无论是白云山社区的“茶叶滞销”,还是“十年九旱”的灌溉困境,六合烟草始终以“解题者”姿态,用精准举措打破发展壁垒。
白云山社区坐拥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水环境、空气质量,以及适宜种茶的多元素砂砾土,百余亩茶园本是村民增收的“希望田”,却因销售渠道单一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六合烟草得知后,迅速打出“直播助农+渠道拓展”组合拳:组织志愿者深入茶园参与采茶,化身“助农主播”依托“南京金丝利”电商平台搭建直播间,面向南京全市2万多家终端零售店精准推介;同步联动线下门店展销,构建“线上引流+线下转化”双渠道。单场直播吸引8000余人次观看,点赞量突破万次,更组建雨花茶购买意向群,彻底打通茶叶外销“最后一公里”。
这样的精准治理并非个例。六合烟草得知卷烟零售客户的豆腐圆子滞销后,首次试水直播带货,用“小尝试”解决了“大难题”,也为后续助农模式积累了经验。
产业赋能“谋长远”: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基层治理的长远目标,在于让乡村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六合烟草深知,短期帮扶只能解燃眉之急,产业振兴才是乡村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为此,从“帮卖货”到“建产业”,从“单点帮扶”到“全链赋能”,六合烟草不断升级治理思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冶山市级现代农业园核心区的六冶茶园,千亩生态茶园与1200平方米现代化制茶基地形成“种植+加工”闭环——车间内,智能化设备精准控制摊青、杀青、揉捻、烘干等每道工序,既提升30%以上生产效率,更确保茶叶品质稳定;园区外,依托茶园资源打造的“茶旅融合”项目正在推进,计划整合彩叶观赏、农事体验、茶叶品鉴等业态,推动“农业”向“农业+旅游+文化”转型,让茶园不仅是“种植基地”,更是“增收阵地”。
在产业赋能中,“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成为核心抓手:六合烟草协助结对村梳理资源禀赋,明确产业方向,再通过技术指导、渠道对接、品牌打造,让农户从“单纯种植”转向“参与产业链”。以白云山社区为例,百余亩茶园已带动50多户困难群体、低收入农户就地就业,村民既能获得采茶务工收入,也能享受茶园收益分红;在东沟社区,通过十年结对共建,六合烟草协助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当地农产品从“散装售卖”到“包装化、品牌化”升级,附加值提升20%以上。
如今,六合烟草的治理实践正向“农文旅融合”延伸,探索依托六冶茶园、冶山籼米产业化综合服务中心等载体,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让“产业旺、生态美、农民富”成为六合乡村的普遍图景。
从党建结对筑牢治理根基,到精准施策破解发展难题,再到产业赋能激活振兴动能,六合烟草以国企担当践行基层治理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助农惠民答卷。未来,六合烟草将继续深化“党建+治理+振兴”融合模式,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乡村振兴更有力度,为六合乡村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记者: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