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紫砂之源 文脉之汇”宜兴金沙寺遗址文化学术会在江苏宜兴市举行。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系统梳理金沙寺遗址文化脉络,在解码金沙寺文化基因的同时,也为其“活化”传承开出“良方”,为宜兴地域文脉延续注入新动能。
据介绍,坐落于宜南山区的金沙寺自唐代起便吸引了陆希声、苏东坡、岳飞等名人在此寓居,留下“竹符调水”“题壁抒怀”等佳话。明正德年间,吴仕携书童龚春(供春)在此读书并创作出第一把紫砂壶,使其成为紫砂艺术发源地。南庑前的金沙泉与阳羡茶、紫砂壶并称“饮茶三绝”。
会上,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群,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维中,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关剑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钟锦等1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宜兴金沙寺供春之说的历史背景”“佛教资料中对有关金沙寺僧和居士的记载”“宜兴紫笋茶崛起的技术基础与历史意义”“金沙寺和罨画溪”等发言课题,从历史考证、文学解读、当代转化等多个维度,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既有对紫砂发源地、阳羡唐贡茶等重要课题科学严谨、丰富多元的论证,也有对宜兴茶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的创新思考,为宜兴后续保护与发展金沙寺遗址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近年来,宜兴高度重视地方文化传承,通过史料征集、学术研究、文旅融合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金沙寺遗址文化,持续激活金沙寺遗址文化生命力。此次学术会议,经过深入的研讨与论证,与会专家学者一致确认:金沙寺遗址作为“紫砂之源、文脉之汇”的核心载体和关键支点,不仅是宜兴地方文化的瑰宝与根脉,更在太湖西岸乃至江浙皖三省交界区域的文化格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其文化辐射力与影响力极为深远。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记者: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