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通州:田埂课堂话丰年 勤俭美德“埭”代传

南通通州:田埂课堂话丰年 勤俭美德“埭”代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8 14: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金秋十月,稻浪翻滚,丰收的喜悦在南通市通州区川姜镇三圩埭村田野间弥漫。为铭记世界勤俭日,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热情,近日,通州区川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手通州区姜灶小学师生将农耕主题教育课堂从传统教室搬至田埂之上,让秋日丰收从图文概念具象为金黄稻穗的沉淀、让农耕辛劳从纸上道理具象为实践体验的汗水、让勤俭美德在“埭”上代代相传。

“田埂课堂”的开展,是川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动网格、退役军人、民兵等基层力量,聚焦乡村农耕特色,拓展服务内涵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青少年教育的生动缩影。长期以来,该实践所不仅扎实做好政策宣传、实践互动、“我们的节日”等基础工作,更注重融合浓郁乡土气息、家纺产业优势,助力文明创建、关心下一代成长,推动江海志愿者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展现“文明川姜”的优良风貌。

课堂移埂边,实践育新人

传统的教室围墙被无垠的稻田取代,黑板粉笔被金黄的稻穗替代,练字刷题被农具操作取代,孩子们在农村广袤天地里雀跃,志愿者与退役军人成为这天然课堂的主讲人。退役军人庄志林爷爷现场边讲解边演示镰刀、锄头等传统农具使用方法,让孩子们对“稼穑之艰”有了最为直观的认识。志愿者胡卫慈则带着孩子们深入稻田,近距离观察水稻的形态,娓娓道来“一粒米”从选种、育苗、插秧、管护到收割、加工,最终抵达餐桌的漫长而艰辛的“生命旅程”。孩子们俯身触摸沉甸甸的稻穗,倾听着讲解,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惊叹是对“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最好诠释。

书香家国梦,美德润心田

聚焦于榜样精神传承。退役老兵朱卫香结合自身越战体验,讲述战场上士兵袋中的粮食弥足珍贵:“遇上战争补给困难,一口粮食得扛三天。”他殷切叮嘱孩子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志愿者在推荐《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丛书同时深情讲述东方“稻神”袁隆平毕生追逐的“禾下乘凉梦”,为解决国人吃饭问题呕心沥血的感人事迹,将科学家胸怀天下、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刻烙印在孩子们心中。学生代表诵读来自《百年家国梦》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坚守清贫、勤俭持家的家风故事,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红色家风伴随原野上阵阵秋风吹进稚子心田。

勤俭自我起,薪火代代传

蓝天白云下,全体学生在稻田边庄严宣读“我是勤俭小卫士”承诺书,立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爱粮节粮的践行者和勤俭美德的传播者。此刻,退役军人保家卫国的担当与农耕文化中的勤劳、节俭品德实景交融;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忘我情怀与乡土气质中的淳朴、善良品质完美融合,通过“老兵”与“少年”的对话,“志愿者”与“学生”牵手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与美德教育的统一。

夕阳映照下的稻田,金辉闪烁。把课堂设在农田、让榜样现身教学,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是课本上的诗句,更是有实践厚度支撑的生命体验。未来,川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延续校社联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让崇俭抑奢、勤劳奋斗的美德在校园、家庭乃至全社会蔚然成风,结出更为丰硕的文明之果。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