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重庆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第十八届文华奖获奖名单揭晓。在众多优秀作品中,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北京大麦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推荐的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与深刻的文化表达,荣膺文华剧目奖,成为本届艺术节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省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此次受到中国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文华奖的认可,不仅是对一部优秀舞剧作品的高度肯定,更标志着传统文化在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且亮眼的一步。
这场始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艺术之旅,如今已绽放全国,走向世界。当古典文学巨著与现代舞蹈语汇相遇,当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交融,一部震撼心灵的现象级作品就此诞生。
荣誉之路:一部舞剧的成长之路与文化远行
“那里有作者曹雪芹年幼时的记忆,有他字字珠玑镶嵌起来的金陵贾家,有花团锦簇的金陵十二钗。”中国作协会员、青年作家敖斯汀在重庆观看了文华奖评审场后如是写下这段评论。她感叹道:“民族舞剧《红楼梦》从南京出发,似乎只有从南京出发才是最适宜的。”
这部植根中华文化深厚土壤的舞台作品,自问世以来便掀起一股持续的“红楼热”。截至目前,该剧已巡演41座城市,登陆50家剧院,完成超400场演出,吸引近60万观众走进剧场,创下“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观剧盛况。
在10月15日晚重庆施光南大剧院的演出现场,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黄波见证了感人一幕: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们一次又一次返场谢幕。“当红楼的‘情痴’遭遇山城的‘情义’,在剧场空间营造出的观剧热潮与情感共鸣中,一场关于命运与情感的集体沉浸得以完美成就。”黄波感慨道。他随即在评论中抒怀:民族舞剧《红楼梦》西行入渝,这不仅是一次传统经典的巡礼,更是一场与现代重庆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和情感共鸣。
这份艺术上的卓越,也获得了专业领域的认可。2023年,民族舞剧《红楼梦》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这一中国舞蹈艺术领域的权威奖项,标志着作品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充分肯定。
这段荣誉之路正在不断延伸。2024年,该剧首次开启海外演出,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连演四场,演出票开售即告罄,加演场次也同样迅速售罄。2025年,这股“红楼热”持续升温,相继在台北、香港、澳门等城市成功巡演,在海峡两岸及大湾区再掀观剧热潮。此外,这部舞剧还多次收获重要荣誉,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十大精品演出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艺术基金资助等。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品人廖屹,全程见证了这部剧的成长:“时光荏苒,民族舞剧《红楼梦》自试演出以来,已经走过四个春秋,收获无数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通过艺术的力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次摘得文华剧目奖,是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打磨艺术品质,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持续传递中国故事、绽放中华文化光彩。”
匠心创排:从文学巨著到舞台艺术的惊艳蜕变
以曹雪芹《红楼梦》原著为坚实根基,民族舞剧《红楼梦》摒弃了传统线性叙事,大胆采用十二幕章回体结构重构经典,聚焦“幻境”“省亲”“游园”“葬花”等核心情节,通过肢体语言的象征性与多义性,实现了对原著精神的深度开掘。
中国评协顾问、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于平在评论文章《民族舞剧 <红楼梦> :民族舞剧创编的新高度》中指出:“无论从演出获得的强烈社会反响,还是赢得的业界由衷首肯,说该剧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都不为过。” 红楼梦>
该剧集结了国内年轻且一流的主创团队。青年舞蹈艺术家黎星和李超携手担纲导演,与编剧崔磊、李宜橙,作曲赵博,舞美设计胡艳君、灯光/光影媒体设计萧丽河、服装设计李昆、造型设计贾雷、多媒体设计杨毅等艺术家共同打造这部艺术精品。
在艺术呈现上,民族舞剧《红楼梦》多处践行“少即是多”的美学原则。舞台以简约的帷幔、屏风等传统元素构建起流动的叙事空间,结合光影的虚实变化,营造出“似真似幻”的红楼意境。
从最初的创作构思,到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舞剧《红楼梦》的成功不仅在于视觉美学的突破,更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与当代观众产生深度共鸣,让经典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生生不息。从首演时的满心期待,到如今“趋于完美”的舞台呈现,主创与演员们陪伴作品共同成长的历程,正是这部舞剧强大艺术生命力的最佳见证。
当代共鸣:经典文学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成功,核心在于实现了历史文本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作品围绕“青春”“爱情”“命运”等永恒主题展开艺术表达,精准击中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尤其引发年轻群体的强烈反响。在社交媒体上,“红楼谢幕”相关片段广泛传播,许多观众留言表示“通过这部舞剧,第一次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这种共鸣不仅源于美学上的创新,更来自创作团队对当代精神诉求的敏锐把握。作品通过舞蹈语汇,将古典文学中的人文关怀转化为现代人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完成了经典与当下的精神对话。
“我们不想简单复述《红楼梦》的故事,而是希望带着当下的视角,走进大观园,用舞蹈语言表达那份青春的炽热与情感的深沉。”在舞剧摘得文华奖后,导演黎星真诚分享创作初心,“当你足够真诚地去触碰传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就能在舞台上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艺术梦境,不断前行。”
导演李超向创演团队表示感谢,他说:“感谢在创作、演出中一路同行的所有伙伴的付出,我们坚持将传统文化、文学经典进行当代化表达,终于硕果丰收。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成功,是一场又一场全力投入后口碑的积累,也是主创和演员们挑战得来的结果,我希望它的成长和我们的成长永远相伴在一起,蹒跚学步也许慢一点,但把每一步走好,也给彼此更多的可能。”
从2023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到海外巡演大获成功,再到如今荣膺文华奖,民族舞剧《红楼梦》完成了一次次艺术的自我超越。这条从专业认可到市场验证,从国内赞誉到国际喝彩的卓越之路,彰显了作品在艺术性、思想性与观赏性上的高度统一。
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叶飚荣表示,民族舞剧《红楼梦》获得文华奖,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无数幕后工作者心血与才华的结晶。全体演职人员精雕细琢,以当代审美视角和精湛舞蹈语汇,唤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作为国有文化企业,江苏省文投集团将再接再厉,锚定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践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发展理念。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力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服务社会和人民。
文华奖的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成功带给我们启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需要的不是对经典的亦步亦趋,而是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核后的创造性表达。唯有如此,才能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