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市教育局、苏州市卫健委、苏州市康养集团、太仓市民政局召开苏州市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新闻发布会,回顾总结“十四五”期间苏州老龄和养老服务事业取得的成就,发布“十五五”的主要工作思路。
苏州自1982年进入老龄社会,早于全国全省。从2024年底数据来看,全市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规模大,全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人265.58万,占常住人口的20.45%。寿命长,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5.21岁,户籍80周岁高龄老人34.5万,其中百岁老人1133人,占全省近1/8。活力足,特别是年轻老人多,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14.09万,其中60至69周岁99.3万,占比46.4%。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高度重视,在制度上加大创新、政策上加大供给、财政上加大投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苏式颐养”服务体系。目前,苏州有21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今年又一次性推荐14个社区建设。苏州成功入选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建设试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2025年7个单位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10名同志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张家港“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
老龄事业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十五五”期间,苏州将以建设“苏式颐养365”为抓手,积极构建全周期多层次的老龄和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高品质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三层”,就是“1+10+100”三个圈层的服务格局。“1”即市级层面完善政策体系、工作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规范;“10”即在10个县级市(区)层面,筑牢和织密各类老年服务保障网络;“100”即在97个建制镇和街道层面,建好以全龄友好为特点,便利可及、运行可持续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六全”,就是“六个全”工作思路,即注重老龄社会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老龄生活全链条保障水平,整合老年健康全方位支撑能力,推进老年友好全领域社会环境,夯实养老服务全覆盖设施网络,优化全方面的法律保障。
“五多”,就是做好多形态、多场景、多主体、多领域、多要素的具体工作,提升养老服务多形态质量水平,培育智慧养老多场景运行格局,推动养老服务多主体参与发展,明确银发经济多领域发展重点,激发事业产业多要素动能活力。
苏州市民政局局长盛乐表示,苏州将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做好民政服务保障,深入推进“苏式颐养365”建设,让生活在苏州的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福气之城”的晚年幸福。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