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与巴山交汇的陕南腹地,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曾因山高路远、产业薄弱而深陷贫困。2015年,河海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五爱村结成帮扶对子,开启了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作为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河海大学勇挑重任,立足高校优势,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基础建设和教育帮扶等多维度精准发力,助力五爱村实现了从昔日“贫困山村”到今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陕西省基础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华丽蝶变。该村成功入选省级“五治融合”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工作也顺利通过验收。值此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五爱村的巨变成就了校庆最厚重的献礼。
党建领航,注入振兴“红色动能”
河海大学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帮扶工作核心,通过校地支部共建、选派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方式,为五爱村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学校党委与石泉县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科学制定《石泉县“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并投入75万元建设五爱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援建远教扶贫广场和电子显示巨幕,打造现代化党建阵地。学校积极推动二级党组织与五爱村支部等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精准对接需求,助力建设综治中心、共享餐厅等惠民项目,有效凝聚党建合力,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能。
人才筑基,培厚发展“智力沃土”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河海大学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基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体系,累计为池河镇村培训基层干部和带头人近2000人次,助力近50人实现学历提升。2024年5月在河海大学举办的池河镇乡村振兴镇村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有效拓宽了干部视野,提升了“头雁”领航能力。此类依托高校资源开展的培训项目,创新性地盘活了帮扶资源,“第一书记汤茂买利用河海大学帮扶优势,在学校开展乡村振兴培训”的“组团服务”模式与成效得到国家级“三农”媒体《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的宣传推广。
产业赋能,铺就乡村“致富之路”
河海大学紧密结合五爱村资源禀赋,聚焦蚕桑和农旅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三产融合”。学校统筹500余万元项目资金,建成智慧大棚、农副产品加工厂、花卉市场、电商平台等关键产业设施,推动本地羊肚菌、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通过高校联盟展销会和高校e帮扶电商平台等渠道,累计帮助销售农产品超400万元,有力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同时,学校积极引入校友企业陕西圣桑集团资源及帮扶资金100余万元,支持池河镇明星村“蚕桑工坊”及蚕桑系列农产品品牌打造和深加工项目建设运营,为区域产业共兴注入新活力。
教育扶智,点亮山区“希望之光”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根本。河海大学累计投入200余万元改善池河镇中小学(五爱村学生就读)基础设施,援建智慧教室、师生厨房、图书角、阅览室及心理健康中心。每年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学业提升、科普、普法、美育等“第二课堂”活动,惠及留守儿童千余人次。2022年启动的“一十百”教育e帮扶项目,组织百名商学院学生与五爱村学生“云结对”,提供线上辅导与心理关爱。学校持续开展池河中学学生名校研学活动、捐赠学习生活用品,累计资助困难学生2000余人次,发放助学金超百万元,覆盖全镇所有村。2025年,学校专门协调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关爱基金10万元,为全镇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提供保障。河海大学“久久为功赋能秦巴山区教育振兴”项目得到广泛认可,入选2024年度新华网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山海情深,共谱振兴新篇章
河海大学十年间派驻五任第一书记和各种资源的倾情投入,深刻诠释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2025年喜迎校庆之际,学校陕西校友会代表在活动中接过校旗开启全球传递陕西之旅,并专程赴石泉考察学校援建项目,深切感受帮扶成效。校友们参观了五爱村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党群服务中心及“醉美桑海”项目,对母校的帮扶成就倍感自豪。这份跨越十年的“山海情”,是河海大学“治水兴邦”精神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立足实际、久久为功,携手五爱村奔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更广阔未来,让“河海之蓝”永映秦巴青绿。(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