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成功举办全球文明数智研究国际大会,“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正式成立

南京大学成功举办全球文明数智研究国际大会,“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正式成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5 17: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9月13日,由南京大学发起的,首届全球文明数智研究暨“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南京大学举行。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谭铁牛指出,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南京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牵头全球的30多家实验室机构,共同倡导成立“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致力于推动文明研究的跨学科、国际化合作。数字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人文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将面对日益交叉和富有全球性的问题情境,打造一个具备共同价值基础、能够共享技术平台与协同研究能力的学术共同体。他就加强联合体建设,更好推动文明对话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数智文明研究的“知识创新”,应建立跨国界、跨学科的协作机制,打破“数据孤岛”和“学术壁垒”,联合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智文明数据库,实现知识生产的“增量突破”;二是要立足全球实践,推动数智文明研究的“理论创新”, 秉持开放包容、辩证批判的态度,既避免单一文明理论的路径依赖,也警惕技术决定论的简单化倾向,在数智技术与文明研究的深度融合中,挖掘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层规律,探索出更具解释力与前瞻性的智能时代文明形态学理论体系;三是要拥抱人工智能,推动数智文明研究的“方法创新”,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层次,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现历史文明场景,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的文化遗产数字孪生体,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明体验平台,催生新的文明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谭铁牛期待联合体成员单位以“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为依托,努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凝聚全球文明研究力量,共同创造面向全人类共同命运的知识成果和前瞻思考,共同展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图景和美好境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文明共生共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大学教授Melissa Terras高度评价南京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引领作用,及发起“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的重要意义。她指出,人工智能目前处于一个关键节点:需要审视获取人工智能的便捷性,并谨慎选择其应用场景,要审视人工智能内嵌的权力结构、其中存在的偏见,确保其更加公平和公正。人工智能从早期的逻辑推理探索,发展到如今依据大数据进行产品分析、数据解读等复杂任务,已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无处不在。不应仅关注AI能为文明研究做什么,更应思考人文社科如何赋能AI。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关于文化、创造力和社会运作的知识,能教会技术开发者如何构建更公平、更公正的AI系统,消除其内嵌的偏见。她期待与会专家将各自拥有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应用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人类。最后,她以家乡苏格兰的一句谚语“May the roads rise up to meet you”赠与参会嘉宾,希望通过联合体这一平台,共同踏上数智时代文明对话与交流的坦途。

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主持。

大会举行“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成立仪式。该联合体由南京大学发起,联合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韩国翰林大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顶尖高校文明研究相关机构共同组建。

大会还举行了“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陈云松和Melissa Terras教授共同担任主任,来自全球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仪式现场,南京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韩国翰林大学等多项国内外合作项目同步签约、发布,涵盖文明研究、数字素养教育、数字遗产交互等多个领域的联合项目。其中,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与牛津大学Seshat全球历史数据库联合研究项目中,双方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数据库建构,探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长期动态规律,为数据库注入中国视角与中国声音,补充中华文明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全球史研究的多元维度;与韩国翰林大学翰林科学院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中,未来将依托双方数据资源,通过语义向量等数字方法破解“概念不可译性”难题,减少跨文化认知偏差;与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通识教育研究计划”中,双方将打造“大中小贯通、终身化”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体系,面向未来公民提升数字素养,并助力偏远地区青少年提升AI素养;和香港理工大学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上海临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数字遗产具身交互实验舱研发计划”,将针对“远程遗产体验仅靠影像、三维形态不足”的问题,探索通过“具身交互”传递文化遗产价值,呼应“高校与产业界技术合作”的需求,推动跨文明遗产交流。

据介绍,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围绕文明研究“主轴”,重点开展文明远读、文明探源、文明传承、文明熔铸、文明互鉴研究。其中,文明传承项目重点聚焦中华古城保护数字图谱集成等重大工程,为近3000座中华古城进行数字复原和保护区划定等工作,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方法、探索标准;文明远读项目则系统性挖掘中华及海外原典,构建跨文明的宏观文化测量指标体系与知识图谱。

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牛津大学Pieter Francois教授、北京大学王军教授、牛津大学与南京大学教授Dirk Meyer、爱丁堡大学Melissa Terras教授以及南京大学陈云松教授先后作学术报告,围绕数字人文、人工智能与世界历史分析、文明研究的数智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示了国际学界的前沿探索,引发热烈讨论。

下午的“数智文明前沿”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台湾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的多位专家作报告,聚焦人工智能、人文社科与文明知识共创等议题,进一步拓展了文明研究的全球视野。同期分论坛则围绕“数字文明基础设施”“数字人文前沿议题”“数字文化遗产与传播”等主题展开,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参与研讨。来自中国、英国、比利时、韩国等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机构代表参会。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