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部协作的国家战略指引下,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依托苏青协作机制,分别以家政、护工产业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协作兴产业,产业促就业”的特色路径。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互助县家政产业带动1.6万人稳定就业,2024年劳务收入达5.6亿元;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护工从业人员超8000人,年工资性收入突破3亿元。
无锡新吴区作为互助县的对口支援地区,投入500万元打造了互助现代家政实训基地,并注册成立青海省唯一的非营利性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目前,该基地已累计培训家政人员超6000人次,其中210人通过协作机制顺利输送至江苏就业,实现培训与就业的高效对接。在此带动下,互助县家政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县互助家政相关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已达380余家,服务范畴拓展至25个品类。
互助现代家政实训基地的技能培训室
为进一步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互助家政推出“服务+带货”创新模式。家政服务人员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可向客户推介枸杞、菜籽油等30余种绿色生态高原特产,客户通过APP下单后,产品经快递直达家中。在苏青协作推动下,这样的产业赋能模式并非个例。与互助县聚焦家政产业相呼应,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依托南京雨花台区对口支援,在护工产业领域走出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路径。
互助家政学员参与急救培训
2025年,南京雨花台区投入338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大通护工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包含模拟病房、康复器材的标准化实训场地,为护工培训提供坚实硬件保障,同时依托自身优势协助基地研发智能服务平台。此外,大通县创新推出“五包六免”培训机制(包吃、住、交通、培训、就业,免6类费用),大幅降低劳动力参训门槛,吸引更多人参与护工培训。
学员在大通护工产业发展基地内练习婴儿护理
大通县创新提出“大通护工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理念,构建“1个中心统筹+1个基地牵引+6个驿站辐射+N个站点覆盖”四级服务网络,聚焦母婴护理、托育照料、医疗护理、家政服务、高原康养、失能康复6个领域需求。通过产业升级带动就业扩容,推动护工领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产品供销、品牌增值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形成“一人就业带动全家增收、一业兴旺撬动多业协同”的发展格局。
如今,苏青协作正从“资金帮扶”向“产业赋能”升级。互助县家政服务平台累计处理订单61万单,大通县在江苏设立首个“大通护工之家”。两地正以产业为纽带,让苏青协作促就业的成果持续显现。(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