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的涟漪与运河的桨声之间,无锡用两千年的时光编织着中国音乐的经纬。这座被太湖水、梁溪河、古运河、二泉水滋润的江南古城,是丝竹雅韵的活态博物馆,如今正走在打造“爱乐之城、国乐之都”的路上。
位于无锡市滨湖区蠡湖街道中南社区隐秀路103号的无锡天韵昆曲社,起源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昆曲社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展厅到课堂:让历史“活”起来
天韵社的前身是无锡曲局。而无锡人唱昆曲的历史则与昆曲的诞生几乎同时。无锡人唱昆曲的水平之高、唱法之正宗,古人历代都有定评。
走进天韵社,厅堂内悬挂的吴畹卿、杨荫浏先生画像,与民国《锡报》所载《天韵社溯源》手稿交相辉映;杨荫浏自制的竹笛、曹安和旗袍设计手稿等珍贵文物,无声述说着昆曲“清曲”一脉的风雅风骨。从抗战烽火中的沉寂,到2013年曲友奔走呼吁的复社之兴,天韵社的弦歌始终未曾断绝。如今,这里不仅藏有“三宝具足”(清曲传人、传世曲谱与乐器、音乐理论著作)的厚重底蕴,更化身为一处鲜活的传承课堂。
每周四13:30,水磨调的悠扬旋律准时在天韵社内流淌。在社长陈倩的指导下,老社员们围坐一隅,细细打磨唱腔转音。“尾音要像檐角滴水,轻些,再轻些……”陈社长的指点时而聚焦于精微的拖音处理,时而点醒唱段的情感内核。正是这样不辍的切磋与承袭,让昆曲“水磨调”的艺术精髓得以在梁溪河畔代代相传,成为无锡文脉中那缕不可或缺的“乐脉”。
从殿堂到邻里:让艺术“走”出去
在天韵社的文化实践中,志愿服务从来不是简单的“普及”,而是一场跨越年龄与身份的“雅韵对话”。
每逢暑假期间,社长陈倩总会带领社员们化身文化使者,在天韵社开设“昆曲体验课”,手把手教社区青少年甩水袖、唱工尺谱;副社长高峰也总是带着杨荫浏先生的曲谱复刻本,走进中小学课堂,用“笛箫与课本剧”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读懂《牡丹亭》里的青春诗意。这些志愿服务没有轰轰烈烈的形式,却如春雨般细腻,让“阳春白雪”的昆曲,顺着志愿服务的脉络,流进寻常百姓家。
从种子到森林:让文化“长”起来
天韵社的存在,像一粒投入中南社区的文化种子,催生出满庭芬芳的群众文化自觉。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曾被认为“曲高和寡”的昆曲,成了老人们的“精神下午茶。由天韵社社员指导成立的“社区银发合唱社”,每周三下午准时开唱,72岁的王阿婆学唱《皂罗袍》三年,如今能一字不差唱完整段。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份文化感染力正层层扩散: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书画社、手工坊成了日常打卡的“爆款”。
在很多人看来,天韵社就像一粒文化种子,在中南社区悄然生根、发芽,带动起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它守护着昆曲的根与魂,也让每一位居民在传统艺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属。(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