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河”韵薪传实践团,以“非遗活化诊断+人才培养反哺”为核心,聚焦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徐州、扬州、苏州)的民族文化交流史实与非遗文化传承,追溯大运河作为民族文化交流的“血脉”。
非遗活化诊断,清障拓路
实践团在开展博物馆参观、非遗技艺体验、与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等系列调研活动后,梳理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与传播等维度存在的结构性困境与现实挑战。
在徐州曹氏香包博物馆,同学们不仅观摩了省级非遗徐州香包的制作流程,更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井秋红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香包制作的基本流程。学生刘苏鲁在尝试缝制“五毒香包”时屡屡脱针,感慨道:“这双面针法看着简单,操作起来却很讲究,终于明白为什么年轻人不愿学。”带着思考,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同学们与非遗传承人对话交流,尝试开发联名文创产品。正值苏超联赛期间,实践团结合南通蓝印花布与足球,精心设计出创意平面样品图,为马庄香包创新推出“苏超足球定制款香包”,将足球元素与传统香包技艺巧妙融合,成为苏超赛场外的“网红文创”。
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千年技艺的独特魅力,探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路径。“一张宣纸、一把刻刀、一块木板,如何能幻化出千般文字、万种图景?”在实践体验区,实践团成员们的疑问被正在现场演示的我校2008届优秀校友、非遗传承人彭磊一一解答。他向大家展示了雕版的基本步骤:从写样、上版、刻版到刷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随后的交流中,彭磊与实践团成员展开了深入对话,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雕版印刷技艺在当代面临的传承困境与发展机遇。通过基地共建活动,同学们将本次探访资料进行整理,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制作短视频、进行文创设计等形式,传播雕版印刷技艺的文化价值,助力大运河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中国刺绣艺术馆,实践团的同学们从丝线交织的艺术世界里,了解刺绣艺术与大运河千年文明的共生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陈英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苏绣特有的技法并深入交流了纹样设计。团队跟踪记录了一位绣娘从描稿、劈丝到绣制的过程,发现完成一幅30cm见方的中等复杂度作品需要200工时,但市场溢价能力不足。而且市场上销售的一些机绣产品也让消费者无法鉴别,基于这些痛点问题,在深度交流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了“数字孪生非遗”概念即通过AR识别系统,消费者扫描作品即可呈现制作过程、丝线种类等数字指纹,提升产品价值。
实践团发现,非遗活化的破局点在于构建“技艺资本化-传承职业化-产品生活化”的价值闭环,而这需要政府、院校、企业、传承人多方共建生态。在后续追踪中,成员们将持续完善“一物一策”活化方案,让古老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脉搏。
人才培养反哺,蓄能筑基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社会生活之美与职业场景之美为双核驱动,将美育目标细化为“审美感知力、文化理解力、创新实践力”三维指标,构建“人文素养-专业渗透-实践拓展”“三递进”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全面升级。在大一实施美育通识教育,同学们成为美的体验者;大二实施“美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同学们成为美的领悟者;大三推广美育实践教学,同学们成为美的创造者。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非遗美育创意工坊的嵌入,让美育理论与我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转化相结合,让课堂教学与课外社团活动、文艺展演、社会服务、艺术竞赛等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完善了“美育理论提高+美育活动表现+美育实践成果”三个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美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次活动是一次检验《非遗美育实践创新工坊》课程教学成果的生动实践。该课程是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现课程提质育人的工作举措,为美育工作聚力赋能。2023年开设以来,学院聘请吴元新、龚建军、郭承毅、王金祥、刘承林等工艺美术大师,开设“蓝印花布、扎染、红木雕刻、板鹞风筝、传统木作、陶艺、南通木板年画”等二十多期《非遗美育实践创新工坊》,参训学生3000余人,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核心理念,通过“文化传承、专业渗透、技创融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从“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的过渡,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深入研习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等南通特色非遗技艺,还走出校园,聚焦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徐州、扬州、苏州)的民族文化交流史实与非遗文化传承,追溯大运河作为民族文化交流的“血脉”,不仅掌握了非遗传统工艺技法,还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产品设计实践,鼓励他们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香包的造型、图案、功能等进行创新设计,深刻感悟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为非遗项目活态传承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未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化美育教育改革,拓展非遗美育实践平台,培养更多兼具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