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百年文化殿堂用书香与温度诠释了“松弛”的真谛

这座百年文化殿堂用书香与温度诠释了“松弛”的真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5 20: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江苏南通,有一座跨越百年的文化殿堂——南通市图书馆。它不仅是城市的文化记忆载体,更以独特的松弛感与包容性,成为市民心中“最治愈”的阅读港湾。从张謇先生创办之初的“全民学习场所”到如今智慧化、儿童友好的知识乐园,这座图书馆用书香与温度诠释了“松弛”的真谛:让阅读回归自然,让文化浸润生活。

松弛之源“历史与人文的共生”

1912年,张謇先生以“开启民智”为初心捐建图书馆,奠定了南通市图书馆“不设门槛”的基因。百年来,这里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迎接读者:木质书架沉淀着时光的温润,落地窗边洒满阳光的阅读区,市民或倚或坐,捧书静读的身影与窗外森林花影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城市人文图景。图书馆从不对阅读设限,老人可以在这里翻阅泛黄的古籍,孩童能在绘本馆席地而坐,年轻人则带着笔记本电脑在自习区专注工作——这种多元共生的松弛感,让知识真正融入日常。

儿童友好“在玩趣中生长的阅读力”

作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的文化地标,南通市图书馆将“无压力阅读”理念植入未成年人服务。5400平方米的少儿图书馆新馆宛如童话世界:海洋城堡连接着书架,AI机器人穿梭推荐绘本,国学体验区的打卡台前总围着好奇的小手。在这里,阅读是一场游戏:“边走边读”计划带孩子们在濠河畔朗读诗文,“非遗体验课”让历史触手可玩,“我的地摊我做主”市集鼓励青少年交换创意。图书馆甚至将“松弛感”延伸到乡村——蓝色“阅读巴士”载着绘本驶入田野,志愿者们用帐篷、野餐垫在麦浪边搭建露天故事会,年均服务2万农村儿童。正如一位家长所说:“这里没有必须安静的压迫感,孩子们的笑声和翻书声一样被珍视。”

智慧赋能“不打扰的温柔”

2024年投入的未成年人智慧阅读空间,将科技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服务:RFID智能书库让借阅像扫码购物般便捷,可视化检索屏让找书变得轻松有趣。更独特的是“阅读数据画像”系统——它默默记录读者的偏好,却从不弹出打扰的通知。这种“隐形服务”理念延伸至线下:馆员们化身“图书管家”,用便签为常客记录所需;智能饮水机记住老读者泡枸杞的温度。技术在这里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营造松弛氛围的巧思。

城市客厅“文化呼吸的自由场域”

南通市图书馆早已突破传统借阅功能,成为市民的“第三空间”。清晨,退休教师在朗读亭录制方言故事;午后,妈妈们带着孩子在亲子阅读区分享绘本;夜晚,自习室的灯光为备考青年点亮温暖。这里每周上演的文化沙龙,从非遗香囊制作到科幻作家对谈,总能让不同年龄的读者找到归属。最动人的松弛感或许藏在细节:雨天免费外借的彩虹伞、手工研磨咖啡自助机的“读者专享价”、24小时从不停歇的“书阁南通”——南通市图书馆用包容的姿态告诉所有人:文化不必正襟危坐,学习可以自在如风。

从张謇时代的青砖小楼到如今智慧交互的文化综合体,南通市图书馆始终践行着“文化如空气”的理念。它不追求网红图书馆的炫目设计,而是以人性化服务织就一张温柔的网,让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卸下压力,在书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这座百年老馆证明:最持久的文化影响力,恰恰源于那份让人舒展身心的松弛与从容。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