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抒写如东洋口港 丁捷《望洋惊叹》获全国性文学大奖

激情抒写如东洋口港 丁捷《望洋惊叹》获全国性文学大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9 14: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16日,第10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在浙江湖州揭晓,这是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以《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迟命名的全国性文学大奖。本届共有6部作品获长篇奖、2部作品获中短篇奖,其中,由江苏作家丁捷创作、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望洋惊叹》荣获长篇奖。

这部出版于2023年年末的作品,生动描绘了江苏如东洋口港40年来艰辛又辉煌的建设历程,清晰梳理出南黄海人千余年来的精神脉络。从盐碱荒滩到国家战略级港口新城,揭秘如东洋口港如何从荒滩变“黄金海岸”,“逆天改命”写出了中国式奋斗的奇迹。

“即使不请我写,我也要写!”

《望洋惊叹》的创作过程被丁捷视为个人写作史上最有价值的经历。起初接到邀约时,丁捷因游走性神经痛缠身,且手头另有五六部构思作品,曾几度婉拒。

直至家乡领导盛情邀请他实地考察洋口港,现场遇到的人、听到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他:“建设洋口港背后的‘一股内在的超力量’,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动。即使不请我写,我也要写!”

渔民涉水将一批批科学家、工程师和决策者背上岛勘察,分文不取;面对“洋口能否建成深水海港”的争议,王颖院士把自己绑在桅杆上,任凭海风冻麻身躯,只为观测水道;东海村姑娘主动让出自己的婚房,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当地干部为筹划投资在香港陷入窘境……这些被时光尘封的细节,在丁捷眼前渐次舒展成一幅“辟我草莱”的壮阔长卷。更令他动容的是新一代“南黄海人”在新时代浪潮中的“精神续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果敢身影,渔民夫妻直播卖鱼的自信笑容……丁捷看到了年轻人身上的坚韧聪慧和对家园的满腔热爱——那是传承千年的南黄海人精神谱系的“血脉觉醒”。

在长达数月的创作周期里,丁捷白天顶着烈日深入采访,病痛在专注中暂时隐退;夜晚靠止痛片支撑七八个小时写作,药效过后便用塑料尺敲打疼痛处。在一次采访中,丁捷不慎摔倒在甲板上,肩膀骨头磕变了形。那几个月,丁捷挑战了身体的极限。书稿写完后他就住院了,连新书发布仪式都未能到场。

洋口港的开发和建设史时间跨度长,涉及人事庞杂。丁捷累计处理超千万字的资料,以30万字的篇幅,以人物为经、时间为纬,从“兴叹”“惊叹”到“咏叹”,贯穿历史,组合时空,串联起洋口港从1983年被列入国家级研究文本以来的奋斗史,成为文学书写“海洋强国”的生动范本。

“作家走出书斋,走进现实至关重要!”

《望洋惊叹》出版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好评如潮,在千万读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来自四面八方的反馈,尤其是家乡读者写来的大量读后感,让丁捷倍感欣慰。《现代快报》等媒体曾以“一本书感动一座城”为题,报道群众读者的反应,生动展现作品与读者的情感共振。该作品也获得了专业好评,先后入选2023年全国报告文学排行榜、2023年省重点主题出版物,并获得2024年国家级优秀海洋图书等数项荣誉。

直至今日,身处外地的如东人仍通过各种渠道与他联系,表达内心的激动以及对他创作此书的感激之情。在丁捷看来,这是他们对自己所在的区域文化的认可。“这本书让游子更加以家乡为荣,也充分体现了拥抱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其实很多素材极具书写价值,如果没有深入现场,根本无法了解,也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创作冲动。”丁捷认为,创作《望洋惊叹》是对“以报告文学文体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实践。他坚信,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作家走出书斋、走进现实至关重要。

从“青春大写手”到“现实记录者”的转型,折射出一位作家的精神成长史。丁捷从14岁开始发表作品,尤其擅长写作青春和爱情题材,被媒体称为“青春大写手”“灵魂作家”。步入中年后的丁捷持续在纪实文学上发力,不断变换题材,写出了多部有关建筑业、交通产业等行业的纪实佳作,如讲述交通业的《“三”生有幸》、聚焦港口建设的《望洋惊叹》等。这些跨行业的纪实作品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立体影像。

“作家不该是旁观者,要成为一个专业的现实感知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断地进入现实,密集地、快速地去感知、拥抱时代,才能在写作中提供超出一般读者的现实经验。”丁捷说。

“时代需要徐迟那样的作家!”

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创作数量呈井喷之势,但往往重报告轻文学,很难有人能做到报告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统一。对这个问题,丁捷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梳理上千万字资料、采访上百名人物后,‘报告性’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但如何以强烈的主观精神、主体意识来消化素材,这就是‘文学性’的难题了。”丁捷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写报告文学时,要忘掉是在写报告文学,要用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的感觉去写报告文学。报告文学要用艺术性来吸引人,用个人情感和思想来启发人,由此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在丁捷的创作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来自丁捷少年时期崇敬的偶像——徐迟。丁捷坦言,自己在创作《追问》等非虚构和后来的报告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回想徐迟先生的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那是一部完美融合报告性与文学性的作品。

“时代需要徐迟那样的作家。”在丁捷心目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偶像,徐迟的作品文字特别优美、内心特别高雅,同时徐迟也是一位深度介入现实的作家。站在徐迟报告文学奖的新起点上,丁捷感慨万分:“这次荣获以徐迟命名的报告文学奖,对我而言更是一桩文学夙愿的成就。”

“我们既需要表达生命关怀的纯文学精品,也需要在时代大潮中观澜、担当‘号角’的文学‘重器’。江苏是文学创作较为活跃的省份,每年都有几十部长篇报告文学出版,还有大量刊登在报纸和刊物上的中短篇。这两年,我们也在着力强化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丁捷笑说,“作为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我本人肯定要带好这个头。”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