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5“我爱盐”青春艺术周惊艳亮相盐城市美术馆,再次循梦而行,向光而生。本届青春艺术周以“光溯·无垠”为主题,让青春的想象碰撞盐城的底蕴,来自中央、省、市级20多家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走进现场,共同在有限空间中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
多元创演秀、时装秀幻化盐美之夜
夜色中,盐城市美术馆流光溢彩,星光璀璨的画面通过光影透出,如梦似幻。随着动感音乐声响起,优秀的青年代表与现场观众共同举起手中的心形光束棒,全场开启2025“我爱盐”青春艺术周。
作为“2025丹顶鹤黄海湿地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爱盐”青春艺术周以多元丰富的活动赋予“美术馆+”更多创意,为盐城地域文化涂抹了浓重一笔,为盐城文旅融合增添了澎湃动能。
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盐城市美术馆馆长吴洪春说:“近年来,盐美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朋友青睐。”在做好传统品牌展览的同时,从2022年开始,持续3年时间,盐城市美术馆的美术馆之夜持续深入地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青春艺术与城市双向赋能。
从花开满城的馥郁芬芳,到国际湿地的生态秘境,盐城与艺术总是难分界限。AI主持人与现场主持人同台、智能机器人盐城首秀、视觉创演秀《回望·前行》《光溯·无垠》、美学创意融合表演《裂变》、高校时装秀演绎席卷感官,带领所有观众一同感受青春融入艺术的天马行空。
创意服装首秀《湿地之灵》是本次启动仪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校毕业生们将“麋鹿、丹顶鹤、勺嘴鹬”等湿地珍禽元素定制的创意服饰呈现,打造湿地精灵时装展示秀场,突显盐城湿地风采,构建人与自然交积共鸣的生动场域。
同时,在全体嘉宾的共同见证下,由江苏省电影集团联合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与盐城市共同发起的“轻舟计划”青年影像扶持项目正式启动,面向全国青年导演和编剧征集原创短片剧本,鼓励大家用镜头书写城市故事,用光影触摸时代脉搏。
“盐美正通过‘展览+活动+科技’的多元模式,构建起连接传统与未来、艺术与公众的桥梁。未来,随着青春艺术周等跨界项目的推出,盐美或将成为长三角地区艺术生态的新标杆。”吴洪春表示。
三大展览从零到无限溯源城市文脉
用科技让梦想触手可及,用文化让未来有根可依,2025“我爱盐”青春艺术周是青年艺术实践者的主场——《从零到无限》《新锐场——驻盐高校毕业创作年展》《一字千面 盐形共生——百盐展》三展齐开,绽放“我爱盐”艺术之光。
《从零到无限》策展人、艺术家沈凌昊来到现场,娓娓道来设展初衷:“本次展览是对20世纪20年代国际一次实践艺术运动的回望,以声音、光学、装置、植物等创作形式打开艺术的维度,为来盐参观的人们带去突破传统的体验,并对生活有一些新的启发与认识。”
展览《从零到无限》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法国、韩国的14位当代艺术家的32件作品,展现了关于动态、光学、生物、科技及新材料等领域的实验性场域艺术实践。这些作品展开对人类与自然、科技及其他生命形式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开启了跨越媒介与物质的对话,探讨生命、生态与技术共存的复杂性。
“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们运用了非常多的新材料与新科技,比如亚克力瓷片颜色对应着土地重金属含量、淅淅沥沥的风铃,喻示大自然警醒。大家可以在我们的作品中感受人与艺术的交互性,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背后的意义。”展览《从零到无限》将持续至6月22日,策展人徐怡琛诚邀广大参观者“一起探寻生态与技术共生的崭新路径”。
同期开展的《一字千面 盐形共生——百盐展》将持续至5月21日,以艺术为媒,以“盐”作舟,载一城之灵韵,重拾盐的魂魄,邀青年之笔锋,于艺术的长河中探寻盐的千面之姿,共绘盐形共生的当代画卷,让古老的符号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新锐场——驻盐高校毕业创作年展》将持续至6月4日,青年创作者深潜传统,以绘画记录盐滩生态,用书法隐喻城市变迁,凭设计编织乡村振兴图景,既扎根盐城水土,又向辽阔天地舒展,诠释真正的新锐力量。
盐美版潮流创意市集上演青春趣“事”
在盐城市美术馆门前,青年观众是“自在·青春”——青年艺术市集的好物认领者,消费热情颇高,咖啡、文创、手绘画像的摊位前热热闹闹,充满浓浓的青春气息,生机勃勃。
“别赶时间,来DIY自己的海洋艺术。”形状大小各式各样的海洋瓶、美丽的珊瑚海藻、多彩的海螺贝壳,“宝妈”展商范女士将“海底世界”搬来了市集。“我们可以在小小的瓶中一探海洋的奥秘,遨游在想象的秘境里,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范女士说。
健康养生驿站、“字”得其乐小窝、珐琅青春创意坊等主题体验区,上演着青春趣“事”。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国际友人易大有停下脚步,走入市集,“先来收获一张属于自己的AI身份证,太酷了,就好像我在盐城有了‘绿卡’。易大有说。
这个夜晚,艺术的余韵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田。这里既是前沿科技的美学试验场,亦是盐城文脉的青春新次元。“在盐美遇见美,如今的盐城市美术馆,不再只是单纯的展示空间,它已经变成了精神的空间和一座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表,正与城市发展同生共融。”参与本次艺术周启动仪式的青年代表说。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