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通安镇:田间地头育秧忙

苏州高新区通安镇:田间地头育秧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5 15: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眼下正值夏耕夏种的关键时节,走进通安现代农业园的育秧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

作为水稻生产的首要环节,育秧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年粮食产量。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深度应用,传统育秧方式正经历智能化的深刻变革,为端牢“中国饭碗”奠定坚实基础。

在育秧基地内,农技人员穿梭其中,播种、覆土、控温、调湿,各项育秧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放眼望去,自动化播种机匀速行进,稻种均匀撒落于育秧盘中,覆土、喷水一气呵成。与传统人工育秧相比,机械化、智能化手段不仅节省时间和劳动成本,也大幅度提升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

秧好一半稻,苗好七分收,秧苗便是大地最朴实、最可靠的预言家,因此要获得水稻高产,育好秧苗是关键,而育秧的关键就在于精细化管理。育苗床上,新出的秧苗已吐露点点新绿。技术人员每天定时记录叶龄,检查根系发育,根据其生长状态进行精细调控。待秧苗长至“三叶一心”时,还要进行“炼苗”,为后续移栽大田做好准备。

“育好秧、育壮秧,才能为全年粮食丰收开好头、起好步。”农业园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园区培育的优质秧苗已进入生长关键期,再经过25天左右的培育,即可移栽至大田。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通安现代农业园区的育秧实践生动诠释了“藏粮于技”的战略内涵。近年来,随着新品种、新模式的加速推广,农业园持续提升水稻智能化育秧技术。

随着夏耕时节的到来,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正蓄势待发,不仅为这场“育秧战役”播下丰收的希望,更彰显了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与信心。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