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记者从南通市召开的“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系列——跨江向海,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主题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南通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414亿元、增长6.3%,增速在全国26个万亿城市中列第2位。
近年来,南通地区生产总值10年间连续跨越7个千亿元台阶,2020年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2023年达1.18万亿元。南通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炜介绍,沿海是南通最大的资源优势,拥有海域面积8949平方公里、海岸线276公里,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据统计,南通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约占全省1/4,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1/10和1/4,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互联互通,高水平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大桥建设已完成总体进度的52%,主桥及引桥钻孔桩完成100%,正在进行南北岸引桥上部结构现浇梁施工,南北两个主桥塔下横梁施工已完工,非通航孔桥钢桁梁顶推施工累计超300米。”沪渝蓉(沪宁段)V标北岸工区总工王明智介绍,北沿江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之一横,全名为“沪渝蓉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南通与苏锡常、南京都市圈的时空距离,北沿江高铁南通站最快42分钟到上海北站,54分钟即可到达南京北站。
交通基础设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支撑保障和先导作用,当前,南通“八龙过江”格局逐步成形,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大桥3条过江通道连接两岸,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等通道加快建设,今年正加速推进苏通二通道前期工作,进一步实现长江南通段每20公里就有一条过江通道的目标。
围绕“轨道上的长三角”这一目标,南通正积极融入,先后建成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铁路总里程达到428公里,居全省前列。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南通与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乃至长江中上游和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实现1小时直达上海、2小时畅达上海大都市圈、3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
向海图强,高起点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对内从海港码头通往长江,再从长江航道运输到各条内河,基本涵盖了国内的航运通道,对外以海港码头为跳板,把产品输送到全球各地,吕四港的区位优势有效解决了企业的运输瓶颈。”江苏卫华海洋重工总裁杨少勇告诉记者,码头正式启用让企业具备了超大型港口机械的生产制造能力,地理位置以及企业制造研发能力等多重优势叠加,让企业第一年投产就赢得了近20亿元的订单。不仅如此,原先需要分装运输的几千吨的大型起重机械,现在客户仅需一周左右时间就能收货使用,高效的海运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订单。
位于通州湾高端装备制造临港产业园的中铁四局高端建筑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总投资21亿元,年产重型钢结构桥梁等金属构件产品约40万吨。达产后预计年新增应税销售45亿元、税收9900万元。由于企业原先属地无法满足大跨度桥梁钢结构的运输条件,经过多轮比选,最终选择落户通州湾港区,与传统的陆运方式相比,水运成本可以节约30%左右。据悉,基地投产后的“首个订单”即为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制造世界公铁两用大桥最宽钢箱梁。
今年以来,通州湾示范区持之以恒抓实项目、培优产业、做大总量,以11家央企、28家上市公司为强支撑,奋力打造绿色新材料、高端海工装备、现代纺织三大主导产业,总投资超500亿元的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正式开工,落户项目130个、总投资超80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6个、竣工36个,在建工业项目62个、总投资突破千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列全市前列。
通州湾之所以频获大项目、好项目的青睐,离不开区域优势支撑,通州湾地处江苏沿江沿海经济带T型交汇处、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毗邻上海,拥有“深水港口+广阔腹地”优势,溯江而上可服务长江全流域,顺江而下可江海联动经略国内国际市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逐渐加快,通州湾一跃成为上海北向辐射长三角临港产业合作新空间和承载沿江大型临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平台,承载了许多企业做大做强的美好愿景。截至目前,南通汇聚了200余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
跨江融合,高质量推进产业创新协同
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由开控集团投资、建设和运营,园区以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孵化加速、全链协同、成果转化为方向,通过专业运营、创新孵化、产业联盟、产业基金联动模式,最大程度上为产业发展赋能,致力于培育、构建大南通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全方位打造具有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
自改造提升以来,园区积极对接上海、苏南共建科研平台,加强科创企业、高端人才引培和产学研跨江合作,建立创新载体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等机制,进而成为空间更广、潜力更大的“北上海”“新苏南”。
据统计,南通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跨江合作实现全覆盖,近年来,建有跨江合作园区19个,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个开发园区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在园区合作共建中,除开展产业合作外,在园区管理、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领域也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合作新机制,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开发模式。
李炜表示,下一步,南通将持续放大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深耕沿海、策应上海、开拓蓝海,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制度性创新成果和跨区域协同的成功经验,探索沪苏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在基础设施、园区共建、产业协同等方面强化分工合作,着力打造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融合发展样板区,为高质量跨江融合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积极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入开展沪通科技创新、商务、港航、金融等领域战略合作,推动形成功能互补、全面对接的良性发展格局。更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化落实苏通、锡通跨江融合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不断完善协同对接机制,推动一批跨江合作事项落地落实。持续深化长三角“一网通办”,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开放、人文“六个环境”建设;深入落实“水运江苏”部署,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打造襟江带海的战略开放枢纽。强化沿海与沿江之间联动发展,做足“沿江创造+沿海制造”的文章,形成“1+1>2”的效果。培大育强海洋装备、先进材料、新型能源三大地标性产业,集聚壮大航运物流、海洋信息与技术服务两大支撑性产业,做精做特海洋渔业、海洋文旅两大提升型产业。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集聚涉海人才,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