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州遇见大师 北京评书传承人刘兰芳将做客苏州《师说》

当苏州遇见大师 北京评书传承人刘兰芳将做客苏州《师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13 13: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众说学习·师说》刘兰芳专场将于2024年7月15日19:30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举办,届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的传承人、“戏剧中国”终身成就艺术家刘兰芳老师,将为苏州市民带来“为人民说书,为时代讴歌”的主题分享。

《众说学习·师说》 :名家&苏州的一场对话

《师说》栏目是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众说学习”理论品牌重点项目之一,是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推出的人文社科类品牌节目,邀请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大咖、杰出人物,与苏州对话,分享思想成果,启迪未来方向,让不同领域内的思想能量相互补充、相互激发,共同营造城市的浓郁人文氛围和独特气质。

《师说》22位嘉宾

《师说》从用脚步丈量故宫的单霁翔开始,到讲述苏州文学记忆的毕飞宇,分享城市灵魂与文化先觉的冯骥才,带着女排拼搏奋斗的郎平,讲述《开国大典》幕后故事的李前宽,著名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诠释足尖传奇故事的赵汝蘅,一生专画江南的杨明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人民艺术家”王蒙,著名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戴玉强,中国曲艺、相声事业的领军人物姜昆,京昆名角尚长荣、谷好好,世界歌唱家田浩江,《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播音指导、电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中央民族乐团团长、首席琵琶演奏家赵聪,再到幽默大师、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每一次这座城市都汲取了不同风格的思想能量。本期《师说》,刘兰芳老师将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故事。

15岁说书,一人扛起一台戏

1944年,刘兰芳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艺术家庭,母亲、姨母都是东北大鼓表演艺人。因为家庭困难,不满14岁的刘兰芳为了帮家里减轻生活重担而辍学,经人介绍进辽阳县民间杂技团当了报幕员,年龄虽小但心里想的是争取多掌握一些技能,她有空便去茶馆“偷师”。1959年,杨呈田领着扎俩小辫的刘兰芳报考了鞍山市曲艺团。

15岁的刘兰芳开始登上说书舞台,一人扛起一台戏。评书这一行淘汰率很高,天赋勤奋缺一不可,还要经常在舞台上摔打。“‘当啷啷炮声一响,门旗列闪,任标旗闪在两旁’‘亮银盔,宝珠衬,双头将缨左右分’这些不会写怎么办?背!学曲艺,尤其是评书表演,行内有句话叫‘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练不了一张嘴’。”为什么说话能吸引人?刘兰芳的眉梢眼角流露出快意,常年在舞台上说书练出来了,一年365天她得说345天。她每天清晨早起练功,先跑步增强体质,然后背书、练嘴皮子,尤其对书中涉及的诗、词、赋,不背到滚瓜烂熟决不罢休。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曾回忆:刘兰芳刚学艺时,一次把一句“撤水拿鱼之法”,说成了“撤鱼拿水之法”。下课后,没等老师说话,她先红着脸对老师说:“今天我没说好,为了长记性,我罚自己不吃晚饭!”

一部《岳飞传》,万人空巷

所有坎坷,终成坦途。1979年,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一举成名,全国100多家电台广播,万人空巷。那时,全国各地许多人家的午餐时光或许都是这样度过的:中午12点准时打开收音机,全家人一边吃饭,一边听刘兰芳讲岳飞的故事,直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声音响起,一家人才会收拾碗筷,各忙各的事情。

《岳飞传》成名有时代背景,也有刘兰芳辛苦的付出。回想创作时的那段经历,刘兰芳记忆犹新,如墨香未散、晨露滴叶。当时,为了编说《岳飞传》,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白天演出,夜里把孩子哄睡后伏案写作。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过道上放一张饭桌,摆两个木凳,夫妻相对而坐,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研究记忆中的故事梗概,评书人称之为“书梁子”。两人合作侃出一回书的路子,王印权去睡觉。刘兰芳则将“书梁子”理顺,编写好书稿,快到午夜时分叫醒王印权,由他润色加工,自己上床睡觉。清晨5时,刘兰芳起床,跑步锻炼、阅稿背书,背诗词曲赋,练“喷口”,做动作组合,风雨无阻。7个月的“流水作业”,117回60余万字的《岳飞传》终于写完、录完。

从艺60载,始终为人民说书

刘兰芳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劲儿”,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书作品。此后还创作播讲了《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洪武大帝》、《一代儒将陈毅》、《抗日英雄杨靖宇》、《彭大将军》、《大汉刘邦》等六十多部中长篇评书,多次在全国获奖,入选《中国评书精华》和《中国传统十大评书经典》。从艺60多年,刘兰芳始终坚持为基层服务,为人民说书,走遍祖国大地,远到边防哨卡,近到社区学校,平均每年演出200场、演出里程100万公里以上。

刘兰芳老师凭借其卓越的曲艺艺术成就、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不懈的传承与创新精神,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中国曲艺牡丹奖、百花迎春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传承人、人民艺术家、突出贡献艺术家、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中国文联终身曲艺艺术家等众多奖项。

一人一桌一折扇 演古说今六十年。一尺台,嬉笑怒骂,说不尽悲欢离合,她演绎的是百姓生活;一张口,家国忠义,道不完古往今来,她延续的是文化根魂。在以广播为主要文化传播媒介的年代里,她极具辨识度的声音是人们最独特的记忆之一;她形象生动的表演将角色的个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刘兰芳老师虽已80岁高龄,依然初心不改,为评书艺术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奔走于祖国各地。

与时代同频,予评书创新

近些年,刘兰芳的评书越来越“时髦”,在评书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让评书一直保持着活力。《帕米尔雄鹰》讲述了新疆的少数民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的故事,《大孝惟忠》讲述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祖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经历,作为奥运冠军徐梦桃的姨姥姥,她自创评书“梦桃传”讲述徐梦桃摘金之路上的故事……

熟悉刘兰芳的人都知道她天天熬夜,每天晚上都在改稿或者背词儿。如今她迷上了网络小说,一看就是7个小时。她笑着说年纪大了,最怕故步自封,能从网络小说中看到很多新东西以及网络语言。前几年,她还录制了《新斗罗大陆》,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经由传统评书加持的斗罗文化,正是这股紧跟时代的劲头让她一直活跃在评书界。(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党超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