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基艺术博物馆举办“晓风含英:中国现代艺术中花的图像学和文化史探索”主题研讨会

德基艺术博物馆举办“晓风含英:中国现代艺术中花的图像学和文化史探索”主题研讨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5-23 15:5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5-23 15: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在今年开启的“花花世界”(World of Flowers)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展览“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Nothing Still About Still Lifes: Three Centuries of Floral Compositions),因其跨文化、跨学科的崭新视野,和对人们看待“花卉静物”传统视角的挑战而备受业内关注。透过跨度近三百年的中西方时间轴,使艺术风格之流变与全球贸易中花卉品种之流通的叙事相互交织,并将其置入更广阔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图景,见证其间繁盛的中外文明交流。透过“静”与“动”的辩证关系,展览回溯花卉静物对于中西方艺术史的特殊意义,并探索其中启发当下感知与想象的生命活力。

以本次展览是德基艺术博物馆中国及国际现当代艺术典藏近年最重要的一次专题性呈现。展览以19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全球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为主轴,甄选自印象派以来近一百位中外艺术巨匠创作的一百余件以“花卉”为主题的经典之作,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崭新视野挑战人们看待“花卉静物”的传统视角,透过跨度近三百年的中西方时间轴,使艺术风格之流变与全球贸易中花卉品种之流通的叙事相互交织,并将其置入更广阔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图景,见证其间繁盛的中外文明交流。透过“静”与“动”的辩证关系,展览回溯花卉静物对于中西方艺术史的特殊意义,并探索其中启发当下感知与想象的生命活力。以此为契机,德基艺术博物馆在展览现场举办了“晓风含英:中国现代艺术中花的图像学和文化史探索”主题研讨会。这场研讨会集合了众多专家学者,关注于中国第一二代留洋艺术家先锋性,共同探讨中国早期留洋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贡献与影响。

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在研讨会开场致辞中表示,过去的五年间,我们携手策展人乔金·毕沙罗博士,以花卉静物的题材,重新定义的评估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崭新视角,挑战人们看待花卉静物的传统观念。“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由此而来我们现在所出具的展厅当中见证了有100多位全球优秀艺术巨匠的花卉题材,有罕见的佳作,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专注于这一题材的面孔和更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视野展开史无前例的对话,希望从艺术科技等多元的视角在这场当中不再由时间而局限,那多重的对话构建的虚实当中,东西方的对话是我们尤为重要的对话。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马楠,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蔡涛,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东亚美术史博士李赵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史博士杨肖,及多位策展人、艺术理论学者围绕主题共同参与讨论。

近代中国在经历了剧烈的历史变革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花卉见证了艺术家从文化自省到自觉的过程。与会嘉宾围绕参展作品中西融合的创作历史和历史线索,同时也着重讨论了留洋艺术家群体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者和受益者,他们对于中国美术发展先锋的决策。

据了解,本次展览首创性地对花卉静物体裁的定义进行深度重新评估,主张“静物”远不止是描绘静止之物。作品中的花卉看似静止不动,花朵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以肉眼难以觉察的频率保持运动。展览以花卉的生长、繁衍、杂交和流通之“动”为灵感,通过“异花授粉”“先锋园艺”“花卉之外”“突围绽放”四个章节,展开深入花卉静物中“静”与“动”之辩证关系的四个全新维度:在时空维度,数百年来花卉品种的全球流通与艺术的跨文化交流相伴;在物种维度,人类与花卉培育关系的变迁同艺术创作并行;在象征维度,艺术中的花卉蕴藉着超越现实表象的寓意和寄托;在变革维度,花卉静物始终作为艺术家试炼技艺、求索无限革新可能的载体。(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