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平衡与打破——民族舞剧《红楼梦》

留白、平衡与打破——民族舞剧《红楼梦》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6-21 09: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南京迎来了第72场演出,它将于6月21日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终评。这部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循着宝黛钗的爱情主线,以青年艺术家的舞蹈语汇、创作思路和现代舞台表达,再现了一批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

一路走来,民族舞剧《红楼梦》每一场与观众的双向奔赴,都引导着下一批“槛外人”完成“梦中人”的转型。演出吸引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名著、对东方美学新表达颇有情结的热心观众,无论男女老少、年长年幼,纷纷前来观演,甚至二刷三刷。

黛玉入府、向妙玉借梅、醉卧芍药丛……舞台上,一句句判词以灯光的形式投射,在帷幔的一开一合之间,“还原”原著《红楼梦》中的经典场面。民族舞剧《红楼梦》以原著内容进行编排创作,在叙事上采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等十二舞段各有题名、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青年艺术家们用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对经典进行解构和整合,力图将该剧打造成为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我们坚持‘唯一准确性’,不编多余的动作,不给任何演员多余的表达。”青年舞剧演员、该剧导演李超介绍,剧中所有角色的吃穿用度在原著当中都有明确标识,将此物化为身体与肢体的创作,让演员与剧中人物合二为一。“做红楼梦这个题材,我们需要往前迈一步,更要学会往后退。”李超回忆起创作的初衷:既要做创新大胆的先锋尝试,“聚焦全中国一批顶尖的女舞者,为舞蹈打造一个全新的12金钗”,又要“回归”到巨人的肩膀上,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东方美学的力量。

符合中国艺术审美的“留白”,与剧情、表演、音乐等的融会贯通,也是民族舞剧《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在舞蹈创作和语汇选择上,该剧主创们擅于聚焦故事背后的解读,描绘人物内心的潜台词。黛玉入府、元妃省亲、宝钗扑蝶、探春远嫁、宝玉丢玉……民族舞剧《红楼梦》在遵循原著中合情合理创造新的场景,让十二钗在贾惜春的画中齐聚,让红楼梦的故事在贾宝玉的梦境中团圆,这是该剧的一大意义所在。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的音乐由赵博作曲,给予了舞剧以弹性张力和想象空间。“元宵”的喜庆、“探春远嫁”的飘零、“花葬”打击乐的使用,“归彼大荒”的壮烈,以“无声”胜“有声”。

从电视剧到电影,从京剧到话剧,从音乐剧到芭蕾舞剧……多年来,基于原著的不同改编与呈现,都在各自领域赋予《红楼梦》特色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民族舞剧《红楼梦》主创团队以年轻人的理解与视角,在舞蹈行业的当打之年,用最大的诚意和实力去创新创作,塑造角色,致敬经典。

从2021年9月首演至今,民族舞剧《红楼梦》伴着一路花香,向观众分享着红楼的东方美学:十二位金钗,十二把高背椅,十二个小圆凳,十二种颜色,十二束鲜花……再或者章回体形式的舞蹈段落,上下半场的对襟、各个章节的回扣,经典名场面与创新场面作对照……这样的东方美学深得人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口碑爆棚。

6月21日,伴随着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终评的到来,民族舞剧《红楼梦》的主创团队将以“百场如一”的态度,奔着一种更高、更严谨的要求和艺术标准,通过反复的排练和打磨,为观众呈现出更高的表演质感和分寸感的诚意之作。(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