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监测工作获省环境监测中心点赞

泰州市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监测工作获省环境监测中心点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07 08: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泰州市生态环境局为高质量完成全省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表示感谢。”2023年1月中旬,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向泰州发来感谢信,为泰州市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点赞。

长江鱼类环境监测是我市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一个方面。2022年,泰州市加快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和监测能力建设步伐,持续扩大监测范围、不断创新观测方法,加大观测频次,切实提高监测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

利用环境DNA技术开展长江鱼类群落监测,填补市级层面水生态监测评估空白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应用,更好地服务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2022年,中国环境监测站将江苏列为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首批试点省份,泰州是江苏唯一市级试点地区。

环境DNA检测技术是一项全新的生态监测技术。鱼类环境DNA监测,是通过采集游离在水体中的鱼类DNA,包括体液、脱落的皮肤或组织、排泄物等,经过样本富集、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等过程,并与相应的条形码数据库比对进行物种注释,揭示水体中可能存在的鱼类物种。环境DNA监测具有便捷、灵敏、对生物无害的特点,是传统形态学调查方法的有益补充。

泰州市以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试点为契机,先行先试利用eDNA技术(eDNA是指在环境样品中所有被发现的不同生物的基因组DNA的混合)开展长江鱼类群落监测,共调查到鱼类10目21科45属55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检测到了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刀鲚。

刀鲚也被称之为刀鱼、毛花鱼等,它是咸淡水两栖鱼类,在淡水中产卵繁殖后返回大海,因其上市最早,且肉质特别细嫩,故而排在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之首。近几十年来,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水利设施修建、采砂作业、航道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刀鲚越来越少。

eDNA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实现水生生物“无创式”筛查,填补江苏省市级层面水生态监测评估的空白,也为科学评估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了开展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近年来,泰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据统计,全市分布有各类生物约2609种,其中维管植物1055种、脊椎动物354种、陆生昆虫557种、底栖动物71种、浮游生物572种。维管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大型底栖动物等生物类群的种类数分别占江苏省相应类群物种数的31.0%、42.4%、9.8%和18.0%。

本底调查结果表明,全市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

在发现的珍稀濒危物种中,除了刀鲚,还有另外47种。比如,龙舌草出现在兴化湖荡湿地,青头潜鸭、罗纹鸭在城区凤栖湖湿地越冬,黄胸鹀、白头鹤等罕见鸟种出现在靖江马洲岛上,江豚频现靖江长江江面。越来越多珍稀濒危物种出现,见证了泰州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落地,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泰州市沿江和里下河地区物种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点区域。为了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及时准确掌握全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该市生态环境局从两方面着手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

一是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数据整合分析,组织编制《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3-2030年)》,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导遵循。该规划即将印发实施。

二是结合泰州实际建立“2+X+1”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动态掌握全市生物多样性状况。其中“2”指位于靖江马洲岛和阜兴泰高速公路的两个超级观测站。目前马洲岛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已经基本建成,这是长江下游首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为长江下游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物种的长期观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关键支撑。阜兴泰高速鸟类超级观测站建设方案已经完成,有望随高速公路同步施工、同步建设。该监测站建成后将是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观测站。“X”指各市(区)结合本地情况建设的各类观测站。“1”是指全市生物多样性研究宣教中心,通过汇聚各方面监测结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进行科学研究评估,为精准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未来,随着“2+X+1”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建成,全市生物多样性观测水平和观测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系统,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做法全省推广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年,生态环境部将江苏省列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首批试点省份。泰州市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基础调查,并将数据成果进行信息化集成,探索建立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系统,基本摸清全市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本底,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管护状况、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系统质量等,以及现有人类活动情况。

在监管方式上,泰州市构建制度化的常规督察监管模式,通过卫星、无人机和地面巡逻等手段,掌握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类活动及生产生活设施变化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该市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尤其以沿江、沿河和里下河湿地片区为重点,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在推进长江岸线保护方面,泰州市在全省率先编制《泰州市沿江“一张图”规划》,泰州长江干流岸线生产性利用率从52.2%降至49.3%,全力打造百里大江风光带。

2022年2月9日,省生态环境厅专门下发通知,在全省推广泰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经验做法。2022年11月,《泰州市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及生态质量诊断和提升项目实施方案》顺利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审查,标志着泰州市相关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