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猎猎,清风习习。6月1日清晨,鲜艳的五星红旗像一抹灿烂朝霞在江苏如东宾山小学校园冉冉升起。迎着朝阳,四年级400多位少先队员在操场定格下创意十足的“喜迎二十大”造型。从空中俯瞰,绿茵场上鲜红的旗帜,映衬着白衣少年们淳朴的爱国情怀。
“六一”国际儿童节这天,该校开展“童声满桂苑,喜迎二十大”主题教育活动,唱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学校将活动舞台搬到了操场,搬到了学校的绿植园里。“我们在南黄海边,遥望着北京天安门;我们站在这里,紧贴着祖国的心房。”《我也有个中国梦》《天之大》《金色童年》……少先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嘹亮的歌喉,抒发对党、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活动推向高潮的时刻,小演员们身穿56个民族的服装,观摩的学生站满教学楼连廊,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国旗挥舞,童声烂漫,不少孩子和老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早上6点,107班的陈思甜就麻利起床,催着妈妈赶紧送她来学校。化妆,彩排,和同学们一起,为表演好手势舞《名字叫中国》打磨细节。置身自然的舞台,清风吹拂,树枝摇曳,尽管举手投足间都很认真,但她偶尔还是没管住打量周围的好奇眼神。“我一点儿也不紧张。大家就像都走进了画里,踏在草地上软软的,这种感觉真奇妙!回去我一定要讲给妈妈听。”
没有了舞美与灯光,阳光穿过树叶晕染在少年们脸上。园子里三棵高大的三角枫下,回荡着一首首动听的歌谣。“将舞台投向室外、投向自然,是我们开展‘场域课程’的有意尝试。”校长康建华说,传统的教育活动往往将重点放在课堂,放在正式的教学空间,却忽视了在学校的领地之内,还存在大量非正式的教育空间,对于儿童人格的成长往往比课堂更富有社会意义。今年,该校将校园里好几处小园林重新规划开发,作为老师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场所,开拓出新的绿色“教育场域”。
“与站在空旷的礼堂,头顶灼热的灯光相比,在微风阳光下和同学们一起为祖国放歌,心中更容易升腾起由衷的自豪。”606班曹悟一激动地说,即将升入中学的自己,在离开校园前经历了这难忘的一课。“我想我忘不了今天,忘不了今天‘桂苑’的这抹中国红!”
据悉,该校是南黄海之滨一所百年老校,以“桂”立校,学校被诗意地称为“桂苑”。学校德育学科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黄托说,重温“桂苑”的由来,会发现“绿色场域”的开辟,恰与学校德育开展形成高度契合。立校之初,学校里有一株挺拔的桂树,花开散发醉人清香。伴随学校数十载发展变化,那棵树早已消失,但更多的桂树遍植校园,小小的桂花留在一届又一届师生的记忆中。“桂花无华,其香有为。无华而有为,正是‘桂苑’学子们埋首勤学、报效祖国的精神写照。”
康建华表示,通过儿童立场去洞见教育,拓宽教育“绿色场域”,在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开展德育,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的天性和爱党爱国的情怀共鸣,绿色天地间洒下的红色种子,未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陆昊 陈雨婷 丁伟)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