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党史校史研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党史校史研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8-17 16: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城九鼎话百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的同学们通过资料查阅、走访参观、人物采访、短视频拍摄的方式,追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九所高校的百廿校史,挖掘红色基因,探寻红色故事,将沧桑百廿的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史与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相结合,生动展现了高校师生与党共成长、共命运的奋斗历程。

三城九鼎百廿情

源起三江,孕育桃李百廿。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和魏光焘创建三江师范学堂,开江苏近代教育之先河。此后,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院系调整后,逐步形成了今天脱胎于同一母体的九所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九所高校。 2002年,在九所高校共迎建校办学100周年之际,江苏省政府铸九鼎以纪念。

通过对九所高校的网上资源平台学习和实地走访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受九所高校120年办学历程和精神感染,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沧桑百廿,在交织着追求与希望、光荣与梦想的奋斗历程中,同出一脉的九所高校,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铸就了追求真理的精神,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大师、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和祖国需要的人才。

九校同心百年行

实践团成员在研读校史的基础上开展了文献查阅和人物访谈,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中九校涌现出的典型代表进行了深入挖掘。五四运动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被誉为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也正是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此,九所高校的办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共发展。

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的张闻天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他在遵义会议上作了关于反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的报告,在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的成贻宾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走上街头,被殴打成重伤,他的血衣至今还保存在雨花台;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今南京大学)的曾联松目睹近代中国的苦难,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饱含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设计出五星红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苏高校师生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江苏大学高良润开中国农机教育科研事业先河;河海大学严恺一生训江治海,以治水报国的使命担当投入祖国水利教育事业中;南京林业大学梁希院士是国家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首任部长,也是中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奠基人;南京工业大学时钧院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在我国化工领域,是新中国化工教育的一代宗师;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院士是中国现代小麦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为新中国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人才。1957年,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的吕士恒等7北大荒七君子到东北开荒建农场,为新中国建设大粮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江苏高校始终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微电影《背影》的原型、江苏大学退休职工邵仲义生前行事低调资助贫困学生,离世前将遗体捐献、存款捐赠,用“大爱无声”的凡人善举推送慈善事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的优秀学子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传承“女排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1987年归国后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致力于生化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的企业家陈先保九十年代中期投身于创办民营企业的浪潮,从棒棒冰到洽洽,完成了从小作坊生产到多元化投资经营的集团公司的跨越。在改革开放新阶段,江苏高校师生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成为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青春奋斗正当时

实践开展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将研学过程和成果制作成短视频加以宣传推广,同时在九所高校青年学生开展了知识普及和采访。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匡熠同学表示“时钧院士一生致力于化工教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可贵精神,为党和人民奉献青春。”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实践团成员孙启瑞表示“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不仅加深了对九校校史的了解,更在研习过程中学习了许多优秀事迹,一代代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青春奋斗正当时,要勤奋学习,加强修养,提高本领,努力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