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科技强市-- 破则立!

海安:科技强市-- 破则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4-28 10: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奋进现代化·跑赢新赛程”(走进海安)媒体见面会(丁从容)

4月27日,记者随南通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奋进现代化·跑赢新赛程”(走进海安)媒体见面会对海安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实地探访。

海安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通江通海通上海,是省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全市总面积118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0万,拥有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省级滨海新区、省级商贸物流园区、省级粮食物流园区、中国和意大利国际合作园区各1家,是享誉全国的教育之乡、装备制造之乡、纺织之乡、茧丝绸之乡、建筑之乡和长寿之乡。近年来,海安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1亿元、增长5.8%,完成工业应税销售2370亿元、总量江苏长江以北第一,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1820亿元、建筑业施工产值1800亿元,均居省市前列。并连续九年在南通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连续两年被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列第24位、全国创新百强县市中列第15位。今年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亿元,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

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谈科技强市的“破”与“立” 丁从容摄

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向记者表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海安抢抓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和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探索形成向科技要增长、向创新要绩效、向市场要活力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新模式。连续三年被表彰为江苏全省落实“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成效明显的地区,苏中唯一。

当地某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展示 丁从容摄

先破旧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破组织管理旧机制。海安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一把手”抓“第一动力”,优化组织机构设置,配齐配强人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今年3月8日,该市专门召开科技发展大会,创造性出台“1+13+1”的科创政策体系,组建由书记和市长担任主任的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市科技局增设改革创新科,增核行政编制3名。下辖的10个区镇均设立科技人才发展局或科技人才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专岗专用。将开发区和高新区的科创园由股级事业单位升格为正科级行政单位,落实科技局和重点园区“交叉兼职”机制,在全省开创先例。优选10个经济部门牵头培育十大重点产业,并专门设立产业科技创新办公室,初步形成“1+1+N”(1个部门负责人、1个职能科室、对接N个产业商会)的工作培育机制。

破绩效考核旧机制。该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等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在区镇层面,开展“科技人才杯”竞赛,实行月度点评、季度夺杯、年终“谈优谈差”制度,加大对高企培育管理、产学研项目、研发机构建设等创新核心指标的考核权重;在部门层面,从百分考核中拿出较大分值进行“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区镇部门主要负责人抓创新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当地某企业全自动生产线一景 丁从容摄

破政策激励旧机制。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该市研究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在重大载体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支持改革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针对没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在相关支持政策上给予减半奖励,倒逼企业主动抓创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科技创新,2020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数、总金额分别同比增长73%、61%。为创新型龙头企业出台“首台套”科技大型设备政府有限采购政策,带动本地首台套产品、科技型新产品发展,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落户我市。目前,该市已拥有产业研究院9家、企业研究院21家。

破科技服务旧机制。通过持续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全市57个市级机关部门挂钩服务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建筑业企业,协同服务企业开展质量兴企、品牌强企、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帮助企业跑高校、找专家、引成果、上项目,用机关部门的服务热情激发企业创新激情,让企业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通过连续举办七届“创新创业在海安”和“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突出中科院和“双一流”高校的对接,已有近600家企业与17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每年新增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300多个,年净增工业应税销售60%以上来自产学研合作项目。

亚太科技产品展示 丁从容摄

破主体培育旧机制。该市全面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精选一批创新基础好的行业单项冠军后备企业,通过市领导挂钩、部门推进、现场办公等,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先后有5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天楹、铁锚、亚太、通润、鹏飞),总数南通第一。2020年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联发),南通唯一。记者实地参观调研发现,以亚太科技这家企业为例,该企业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发展,目前,正在追加投资,已在推进一次性建设项目的三期和四期工程。通过大力实施高企“小升高”培育计划,建立培育库,实行精准化、全流程服务。2020年,该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05家、总数达到374家,南通第一。记者发现,位于该市国家级开发区的东材科技,作为新材料行业的排头兵、国内绝缘材料的领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积极布局产业下游高端市场应用领域,已经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于立忠表示,海安市虽然面对缺江少海的自然条件,面对要素瓶颈的加速制约,但正是得益于坚持不懈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海安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创先争先、持续领先。

中国天楹垃圾处理实验室一隅 丁从容摄

再立新赋能 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立创新机制新赋能,使其得以进一步优化。该市充分发挥科创委“总牵头”作用,持续推动“大科创”体系的深化和完善。市科创办在科创委的领导下,推动“1+13+1”的政策体系全面落地。探索组建服务科技发展投资公司,统筹负责科技产业基金投资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加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依托农商行建成运行南通首家科技银行,健全天使、创业、风投、产业链等基金运作机制。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供应链金融、“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探索实践,大力发展“苏科贷”和“科创贷”、“首台套”保险、科技大型设备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对接科创板、科技服务主体从企业剥离等。

立全域创新新赋能,使其得以进一步拓展。通过加快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积极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实现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推动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创新能力,引导科技创新与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重大民生需求精准对接,推进创新成果在民政、教育、医疗、交通、城市建设等各领域广泛应用,形成全领域、全方位的创新格局。

江苏派锐电子智能化车间一隅 丁从容摄

立企业主体新赋能,使其得以进一步培强。通过加大头部企业培育力度,发挥其行业话语权和技术储备优势,催生更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业单项冠军。鼓励引导中等规模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科创项目办公室,统筹推进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等。支持企业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省级专项,努力培育和开发等离子熔融、移动式秸秆处理等一批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

立重大载体新赋能,使其得以进一步打造。通过启动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加快创新核心区建设、“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特色创新体系构建等工作,力争三年内创成国家级高新区。以上湖中科创新广场孵化基地开园、黑龙江工商学院长三角产教融合园区奠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项目招引,积极吸引更多高校资源落户,将上湖创新区打造成为创新的核心区、发展的动力源。

江苏铁锚玻璃产品展示 丁从容摄

立创新平台新赋能,使其得以进一步提升。通过持续办好“创新创业在海安”“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建强研究院、实验室、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功能平台。抢抓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南通的机遇,加快建设中国海安(家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依托时尚锦纶、纺织丝绸、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园、常安纺织科技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十大专业园区以及天楹、铁锚、联发、亚太等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在大院大所合作建设上争创更多成果,打造更多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为企业、为行业提供更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综合服务。

海安高科技创业园展示厅一隅 丁从容摄

立人才集聚新赋能,使其得以进一步加强。依托“海陵英才”等人才计划,创新人才招引模式,开拓视野,引育并重,广纳现代建筑、现代农业、“名医、名师、名家”、涉外等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省属民企科研事业单位、全省首批G42人才人事综合改革示范基地等优势,全力引进一流人才团队。实施“服务保障提升行动”,积极推进青年公寓和人才公寓建设,做细做实与人才切身相关的保险医疗、子女入学、执业资格认定、文化健身等事项。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发企业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全面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环境。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