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加快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南通:加快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4-01 15: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活动现场 (丁从容)

4月1日上午,南通市委市政府召开南通市创新发展大会,全面布局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和沿江科创带建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到会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晖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当地各县(市、区)设分会场。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学技术奖等获奖代表,千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优秀科创型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代表,优秀人才和在通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等,应邀在主会场参会。

据了解,今年以来,南通市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并出台《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南通市沿江科创带建设实施意见》和《南通市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积分评估工作规则(试行)》等系列文件,打出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政策供给、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服务企业创新需求的科技创新纵深推进“组合拳”。

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讲话 丁从容摄

徐惠民在讲话时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参天大树,根植于肥沃土壤,创新发展,离不开优良生态。他指出,企业、高校及各类科研机构、党委政府都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也是创新生态的受益者。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南通将加快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要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需要各方加盟发力。企业是创新资源配置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创新型龙头企业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领军带队勇攀技术高峰;生产型骨干企业要集聚创新要素,积淀更多核心竞争力;初创型成长企业要借力发展,加快成长为“瞪羚”“小巨人”“独角兽”。全市上下要共同努力,培育科创企业“热带雨林”。高校及各类科研机构是人才流、技术流的源泉。要强化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的项目生成机制,推动“产教材”一体化发展,要抢抓海外人才回流的历史性机遇,更大力度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完善成果转化股权期权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党委政府是政策、法治环境营造者。市委、市政府成立科创委,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各种资源、力量向创新集中,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打造科创资源集中承载区、创新经济发展引领区,完善从企业落地到成长、壮大全发展周期的创新政策体系,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公平法治的保护、用心用情的服务,滋养呵护创新之花在江海大地遍地盛开。

徐惠民还强调,产业为创新提供沃土,创新为产业注入活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需要产创深度融合。在优势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甄选16个优势产业,通过2-3年时间,培育8个超500亿级产业集群;每年拿出5000万元市县联动实施“揭榜挂帅”攻坚计划,广纳各方智慧突破产业“卡脖子”问题。

在优势技术领域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促进科研机构把技术储备转化为新增长点、新产业链,让科研之花加快结出产业之果。在未来产业“无人区”布局前瞻研究。组织实施产业创新“紫琅专项”,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尖端生命科技等细分领域颠覆性技术研究,链接上海、苏南创新高地,支持怀揣梦想的“科创达人”来南通筑梦圆梦。

同时他还表示,创意是“种子”,要素是养分。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还需要要素集聚循环。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大力实施“江海英才集聚工程”,拿出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服务,集聚“大师级”高端人才、“工匠型”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十四五”末人才安居保障率达100%,实现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全覆盖。同时,积极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更多“千里马”在江海大地竞相奔腾。金融是科技创新的“血脉”。未来五年将形成500亿元规模的投资基金群,构建“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创投体系,让丰沛的金融活水浇灌到每一粒创新种子、每一支创新花朵、每一个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离不开丰富的平台载体。积极筹建以先进光电技术为主攻方向的“紫琅实验室”,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创新服务平台,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推动科技创新从“0”到“1” 的蝶变,从“1”到“N”的裂变,形成南通创新发展的“强磁场”。

记者了解到,2020年,南通全社会研发投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0.6倍、1.4倍和8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1个百分点,成功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县试点(示范)实现全覆盖,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南通市市长王晖对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丁从容摄

王晖强调,从上级要求、南通实际、创新基础看,南通需要创新有更大作为、需要有更多创新作为。在战略方向上,必须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沿江科创带,建成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重要地标、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重要成员和全国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重要样板,让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更有内涵、更有质感;在战略思路上,必须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科技创新统筹,提升产业科技的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到2025年,全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提升至3%和70%,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挺进20强。

会上,王晖对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他强调,一要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狠抓要素集聚、载体建设、整体统筹,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地标、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成员和全国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样板。二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三要不断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大力招引人才、分类培养人才、用心服务人才,努力让南通成为更多人才、更多青年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四要全力推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让各类创新主体“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五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合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充分激发科技创新的内在活力。

王晖希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以及在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助力科技招商,继续当好南通创新发展的倡导者、探索者、引领者,共同推动南通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