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财政金融产品普惠“小微” 银行放贷积极性仍待提高

南通:财政金融产品普惠“小微” 银行放贷积极性仍待提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15 16: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丁从容)

记者在9月15日南通市新闻办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缓解南通市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该市财政与各商业银行合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财政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市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目前,南通市区七项财政金融产品增信资金池总规模达5.2亿元,在贷2877笔,在贷余额55.3亿元,财政放大倍数平均达10倍,有效化解了该市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融资难题。

七项财政金融产品分别为“江海贷、小微创业贷、科技资金池、苏微贷、苏科贷、通贸贷、助保贷”七个产品。据记者了解,其中江海贷由该市市财政会同各区财政出资6000万元设立风险资金池,分别与崇川区、港闸区合作开展“江海贷”财政金融科创产业信贷业务、 与开发区、苏通园区合作开展“江海贷”财政金融精密制造及生物制药产业信贷业务、与通州区、南通高新区、锡通园区合作开展“江海贷”财政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信贷业务。通过财政资金增信、分险,进一步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各区优势产业以及 “3+3”重点企业等,为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财政金融信贷产品服务,真正化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效促进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止8月底,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建设银行三家银行共计为21户小微企业,发放近6000万元贷款; 2015年江苏省财政厅与工行江苏分行签署“小微创业贷”业务合作协议,南通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小微企业创业融资基金,率先发放首笔创业贷,第一时间实现1.5亿元基金足额到位,省、市财政各出资7500万元。经过近5年的政银合作,“小微创业贷”产品已经打响了“两无四有”的特色品牌,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该产品出险后,可由财政承担90%的贷款损失。截止今年上半年,该市小微创业贷在贷客户2275户,余额29.5亿元,累计发放147.96亿元,平均年化贷款利率4.8%。当地为了支持疫情期间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目前小微创业贷一律执行4.35%的低利率运行;而该市财政局与江苏银行和农业银行南通分行推进的“科技贷款资金池”业务,目前资金池规模达到了5500万元。经过与科技部门、合作银行的共同努力,资金池运行成效也很显著。该产品出险后,由财政承担70%的贷款损失。截止今年上半年,小微创业贷在贷客户266户,余额11.09亿元,累计发放48.32亿元,平均年化贷款利率仅为4.39%;目前,该市“苏微贷”资金池规模也已高达1.6亿元,其中省、市各出8000万元。该产品出险后,由财政承担70%的贷款损失。目前,入库企业953户,截止上半年,苏微贷在贷客户106户,余额7.46亿元,累计发放28.74亿元;苏科贷产品是由该市财政出资设立南通市区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的专项资金,作为信用保障资金,用于补偿合作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贷款损失。根据贷款企业规模,省、市财政、银行三方按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风险,以引导合作银行(目前合作银行共8家,分别为: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农商行)向企业发放项目贷款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目前,资金池规模已累积3400万元,截止今年上半年,该产品在贷客户173户,余额5.74亿元;去年,该市财政局与市商务局合作,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杠杆,通过增信、信用保险、风险补偿等手段,调动合作银行(建设银行、江苏银行南通分行)贷款积极性,为该市中小微外贸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设立了“通贸贷”产品。目前,该产品资金池规模3000万元左右,产品出险后,财政承担80%的贷款损失。截止今年上半年,在贷客户33户,余额8567万元;助保贷产品从2014年投放至今,资金池规模维持在3000万元左右。由于目前该业务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贷款规模逐年萎缩,因此,当地财政局已要求银行在2020年底前,在做好在贷企业的授信变更及还款计划的基础上发展新的财政金融业务。截止今年上半年,该产品在贷客户仅为4户,贷款余额1880万元。

南通市财政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张平向记者表示,目前就上述7个金融产品的运行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他认为,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容忍较低,导致贷款优先流向资产更雄厚、抗风险能力更强、资金需求更多的大客户,而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信誉不高,特别是创新创业项目风险大,客户经理不愿意、不敢营销小微企业,放贷谨慎,特别是信用贷款,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二是企业征信数据获取存在一定困难。他认为,主要是获取征信数据手段的缺失。究其根源主要是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大量能够反映企业生产及诚信经营的数据散落在地方政府各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构成所谓的“信息孤岛”,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全面掌握相关情况,导致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金融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政策背景下,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实体企业,主要体现在降低信贷准入门槛、降低贷款利率、提高抵押品抵押率等方面。据他介绍,在财政金融产品运行期间,部分合作银行反映同行竞争情况非常严重。导致部分财政金融产品出现了类似“助保贷”的情况,即设计初期在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疫情过后随着市场上大量同类产品的推出,导致财政金融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下一步将如何化解上述问题,张平表示,要尽快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以此提高小微企业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尽快研究制定有关办法,实行尽职免责,对不存在主观故意、道德风险和严重失职情况的贷款损失,可以免予追责。同时,还要提高小微企业普惠的相关考核指标,提高不良率的容忍度,有效增强银行客户经理主动营销小微创业企业等信用类产品的积极性,促进财政金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将尽快启动该市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并同步优化工作考核机制,以此提升各相关金融产品的运行水平,来共同推进市区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