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两位平凡“90后” 用博爱壮举绘就不平凡的党员本色

南通:两位平凡“90后” 用博爱壮举绘就不平凡的党员本色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2-14 14: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闫俊生于1929年4月,1946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转业后曾任原南通市电子仪表局副局长,是名老党员。11月27日16时12分,闫老因病医治无效逝世。而在此前的2019年11月11日,他在南通市红十字会书面登记成为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

张效平生于1928年,是一位老军人,老党员。1945年就参加了新四军,打过抗日游击战。今年11月28日5时20分,91岁的他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家人按照他生前的遗愿,无偿捐献出遗体和眼角膜。

两位虽然同在一座城而又素不相识的“90后”老党员,却采用了同一种方式来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对人民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通过高风亮节的“博爱”壮举,绘就了一名平凡共产党人却又不平凡的人生本色。“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对这两位老党员最生动的人生写照。”原南通市副市长、南通市红十字会会长朱晋向记者表示:“两位老党员一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至死不渝!其博爱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而遗体器官捐献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希望有更多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关注并支持遗体器官捐献事业,一起为生命健康助力,能为我国的人民健康事业谋福祉。”

闫俊生前与老伴儿梅冰清的合影 从容 翻拍

“父亲一直是一个刚正不阿却又非常肯帮人的人,他是电子信息专业的老牌大学生,记得那还是80年代,当时一个新大学生刚入单位不久想搞科研,父亲二话不说就全力支持,帮筹经费帮安排实验室帮找领导打招呼的忙得不亦乐乎,甚至忙得都顾不上回家,而我们姐弟仨要学习要工作什么的,他从来都不曾帮我们去找找关系,都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说实在的,我们全家当时都想不通。但我们知道,父亲最痛恨的就是走后门拉关系,觉得这不是一个党员该做的事。”闫俊的大女儿闫卉对记者说。“父亲后来解释给我们姐弟仨听,现在国家在科技上还不发达,我们作为负责地方电子科技的主要部门更要首当其冲的去支持搞科研、搞创新,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党和国家交给我的这个位置。帮同事,是公;而如果我拿着国家给我的权利给你们去拉关系,这是以权谋私,是私,难道你们希望你们的父亲去做这样一个以权谋私背弃入党誓言的’两面人’吗?!”

闫俊年轻时的戎装照 从容翻拍

闫俊生前居住的房屋不足80平,屋内所谓的装修就是地上铺了一层普通地砖,其余就是摆放了一些老旧家具,一张都磨得起球泛黄的老式布艺沙发,虽谓简陋,但与四面的白墙相映衬,却显得格外简朴和干净。

梅冰清,这位比闫俊小近10岁的老伴儿,虽已是迟暮年华,却仍然人如其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冷清秀的老人,谈吐间却又不失大家闺秀之风。而她对他的老头子的评价却认为老头子才是真正配得上“梅冰清”三个字品格的人,因为60多年的金婚相伴的人生之旅,让她从他身上知道了什么才是共产党人的品格。结婚后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参军转业后,由国家分配到了地方检察院工作,而儿子和小女儿,毕业后却全部是自谋生路,自己打拼。三个子女的成家立业,闫老生前从未动用过任何权利和人脉关系。

闫俊生前对证券市场提议收到有关部门的回复 从容摄

针对不帮子女的事情,梅阿姨告诉记者,闫老从和她刚谈恋爱开始,一直就和她说过,既然宣誓入党,我就要这辈子铁了心的跟着党走,党在先,家在后,如果你能接受我这样的选择,我们就用一辈子来兑现我的入党誓言,至死不渝。“他常唠叨的一句话就是,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如果我死后还能为人民做些什么,你们一定要帮我实现我对党的誓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老伴哽咽着。

记者了解到,闫老其实在年轻时就已经萌生出死后不搞任何仪式、不开追悼会、要捐献遗体供医学解剖的想法,且一直未动摇过。据他儿子闫旭峰介绍,退下后的父亲成了“电视迷”,且只看新闻,有时看完一个新闻,还就自己的观点用笔记记下来。记者翻开闫老生前的笔记,有关于对防空警报的提议,也有对改善金融市场的看法,有对英雄的感怀,也有对一些地方政府与民争利的做法的不满。但这些笔记,却没有被其在世时正式公开过,而是成为了其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的共产党人退休后仍心系国家和人民的见证。

“父亲希望死后不要给国家和人民包括家人增加任何不必要的负担,希望让他人生终结能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最后一次的机会。”闫旭峰告诉记者,父亲所说的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血肉之躯奉献给我国的医疗事业,为医学作出自己的最后一次贡献,给需要的人带去光明。“这样,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对得起人民对我的信任,对得起我曾经入党时的誓言!”闫旭峰最后还是没忍住,哽咽着对记者说出父亲对他交代的最后一句话。“也许,父亲的遗愿其实也是他老人家感恩党和国家对他这辈子的培养和信任、感恩人民对他支持与信任的一种彻彻底底的感恩回报方式,同时,对我们做子女的来说,也是我父亲的生命在世界上的另外一种延续的安慰。”闫旭峰表示。

张效平生前照片 从容翻拍

与闫俊不同的是,张效平直到离世之时也从未让自己相濡以沫的老伴儿程珮芬知道他有捐献遗体这件事。“你哪怕平时和我开个玩笑说说,真到那时我也会心里好接受些,可忽然之间,你让我怎么能够接受呀!”程阿姨哭着对记者说。63年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是谁,也过不了这个感情的结。但程阿姨在最终听到儿子张雷告诉他这件事后,作为中国最早的知识女性,她还是选择了尊重其丈夫的遗愿,为其完成捐献交接。

当记者走进这位老人的家时,同样,感受到的仍然是简朴,洁净得不带一丝浊气。60多平的老旧居民楼里,甚至除了电饭锅外没有一样像样的电器。除了几件老旧得像档案柜式的书橱外,客厅就只有几把椅子,一张小餐桌。而当记者在征询其儿子张雷同意后打开所有书橱想看看张老的遗物有哪些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塞得满满的、满满的全是书!

张老的儿子张雷告诉记者:“父亲退下来后,除了看书外基本没有任何爱好。是一个典型的‘读书迷’”。而这些书,有关于时局政治方面的,也有关于反腐倡廉方面的,也有不少关于养生之道方面的书籍。

张效平年轻时的文职军官照 从容翻拍

与闫俊三个子女不同的是,张效平与老伴儿程珮芬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独生子张雷从10岁起,就被送到扬州的小姨家寄养,直到80年代初期才回到南通,一家人才算是正式团圆了。

“直到回到南通,我们才正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以前,我和效平心里都不知道家的滋味是什么样的,因为那时我们都在部队,那是个大家庭。”程阿姨告诉记者。

张效平的书橱一角 从容摄

张效平的书橱一角 从容摄

为什么父亲一直没告诉母亲捐献遗体的决定,儿子张雷告诉记者,其实,父亲只把这个决定告诉了他,并叫他不要告诉母亲,因为,父亲怕母亲年岁已高,接受不了。而事实上,母亲程珮芬的坚强,超出了他父亲的意料。

“我也是一名老党员了,我知道老头子一辈子都忠于党,忠于他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我们算是真正的革命夫妻。其实,效平的决定我是能理解的,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走过来,我不都还是没有反对他做的所有决定吗?”程阿姨深情地边回忆着边告诉记者。

与闫俊一样的是,同是一家之主,张效平与闫俊一样刚正不阿,从不以权谋私。也从未为自己的儿子张雷的成家立业动用过任何权利和关系。张雷只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人,经历过下岗,再就业。而实际上,在当时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的张效平可能只要一个电话就能改变其儿子的前途,可,就连这么一个电话都没有为自己的儿子打过。

“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人家有什么困难找到他,他会尽力去帮助解决,而对于我们自己,他反而不会。因为他一直教导我,他和母亲都是党的人,党和国家都已经给了他们这么好的待遇,和牺牲的那些战友相比,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不能再去以权谋私。如果他这样做了,他这辈子都会觉得对不起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友,一辈子都不会安宁。”张雷告诉记者。

“儿子不在时,老头总会对我说,我们这辈子最要感恩的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优越关怀,而愧疚的就是我们没有能给儿子一个优越的关怀。”程阿姨哽咽着向记者述说。其实看得出来,老俩口都觉得对儿子一直心存愧疚。

而儿子张雷虽然不是党员,但父亲捐献遗体为社会做出最后一次贡献的博爱壮举却深深地触动了他。他明白父亲曾经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老党员的最后抉择意味着什么。“我将来肯定也是走这条路的,也要无偿捐献。”张雷向记者表示:“父亲留给我们的遗产不只是书,还有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博爱奉献的人生真谛。”

张效平的老伴儿程珮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让人拿出她年轻时的照片,回忆与老伴儿从相识到相交再到金婚63年间的点点滴滴 从容摄

两个党员之家一样的是,两个家庭的成员不管是党员还是非党员,都是十分地支持与尊重自己的丈夫、父亲的最后的人生抉择,那就是——为了党和国家事业、为了为人民谋福祉而奉献终身!至死不渝!

记者截止发稿时已经从南通市红十字会获悉,由上月当地已故的上述两位老党员闫俊和张效平所无偿捐献的眼角膜,现已分别用于三名角膜病患者,最先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已出院,角膜植片状态完好,视力正缓慢恢复中。通大附院眼科主任医师梁舒向记者表示,“两位老人虽身躯已灭,但老人的眼角膜却点燃了他人希望的光芒!”(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