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 沪海同城效应越发凸显 70%外来资本及落地项目源于上海

海门: 沪海同城效应越发凸显 70%外来资本及落地项目源于上海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31 09: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活动现场 从容摄

10月30日下午,2019江苏海门(上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说明会在沪举行。来自驻沪央企、国企、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大型民企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400多人汇聚在美丽的黄浦江畔,共商合作共赢发展。活动现场,18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超300亿元。中共海门市委书记陈勇致辞,海门市市长郭晓敏向与会嘉宾作了海门市市情推介。

陈勇在致辞中表示,上海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引领一体化发展的龙头。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持续深化,临港新片区的挂牌成立,揭开了上海更高水平开放的新篇章,“全球卓越城市”的现实模样呼之欲出。长期以来,海门始终是江苏对接上海的重要桥头堡、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窗口和上海重要的经济腹地。据他介绍,海门从百年前海门先贤、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开创近代中国沪海合作先河,到改革开放后数代海门人勇闯上海滩,开启创业致富之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门民营经济依托上海实现蓬勃发展,海门建筑铁军积极投身上海浦西建设、浦东大开发热潮,再到新世纪以来抢抓桥港时代机遇,实施跨江融合、与上海共建合作园区。特别是近年来,海门通过组建海门驻上海浦东、浦西分局,举办“上海投资促进周”、“招才引智上海行”等活动,持续推动与上海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近三年来,两地合作范围进一步拓展,先后与上海黄浦、闵行、宝山、徐汇、崇明等区建成友好城区,全市12个区镇与上海相关园区、镇(街)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派出30名干部赴上海区镇街道挂职锻炼。充分发挥上海海门商会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凝聚在沪商界精英、行业翘楚力量,在产业园区建设、招引重特大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实现对接交流常态化。他表示,海门将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长江大保护,更好地促进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加快建立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规划一体、环保共治、服务共享的共建对接机制,当好上海的生态屏障。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促进与上海公共服务资源的互联共享,实现沪海城市功能互补。加快迈向上海都市圈同城发展新时代,奋力争当“南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

中共海门市委书记陈勇致辞

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来,海门共引进沪籍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80个、总投资超200亿元,涉及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目前,落户海门的外来资本和项目中有70%来自于上海。已先后建成海宝工业园、复旦复华高新园、复旦科技园等3个沪海合作共建园区。海门农产品在沪年销售额近30亿元,在沪建筑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而在科技人才对接方面也进一步频繁。临江新区海门科技园上海创新中心入驻金桥锦绣申江工业园区,实现“离岸孵化”;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在海门叠石桥设立家纺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海门新药创制中心挂牌成立。与上海1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人才交流合作,引进“双创”类上海高层次领军人才35名。通过成功举办特色文化上海展示周、全域旅游上海推介会等活动,有效打响了魅力新海门的文化品牌,每年上海到海门投资考察和观光旅游的人次突破250万。海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龙华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结成合作共建关系。

郭晓敏介绍,近年来,海门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符合海门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18年,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中,海门列63个县市第8位、南通第1位,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6.5%,列江苏63个县市第7位;名列“2019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15位,列江苏第7位,苏中苏北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在苏中苏北率先进入“千亿俱乐部”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今年1-9月增幅(6.5%)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工业应税销售连续3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名列全国工业百强县第11位,3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从去年以来,全市新开工超10亿元重特大项目38个,到账外资6亿美元,招商局豪华邮轮、中航科技轻合金、振康机器人科创园等9个项目列入省级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53%、3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0件,全市人才总量23万人,人才综合竞争力列江苏第8。去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76万元,增长9.5%,总量列苏中苏北县市第1。居民人均储蓄超8万元,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她表示,海门将抢抓南通打造“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机遇,紧扣上海北大门“窗口”定位,深入实施对接上海“55580”行动计划,不断加强与上海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与上海的产业协同,加快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和城镇开发互动并进,加速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释放出沪海两地的“同城效应”。

记者了解到,海门与上海一衣带水,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是上海北大门的“窗口”,同城化优势日益彰显。而海门也始终把对接上海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最现实的路径选择。今年7月2日,国家《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与海门密切相关的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新出海口“三大战略工程”列入重点推进项目。其中,北沿江高铁串联起中西部地区经海门直达上海的沿江大动脉。南通新机场未来将与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形成三角形空间互动格局。通州湾海港定位为长江经济带集装箱出海新通道、江苏新出海口。海门沿海的一类开放口岸海门港紧邻通州湾海港,是江苏新出海口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预期,未来几年,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沪海通勤将更加便利,海门将全面融入上海“半小时经济圈”。

一直以来,海门始终致力于降低各项投资成本,切实为企业减负,投资配套保障相对叫其他地区更加完善,电、水、气、人力资源等公共配套齐全、优势也相对较为明显。记者了解到,近期当地通过建设区土地调整,新增空间指标1.8万亩,工业土地资源也较为充足,可满足各类企业用地需求。特别在产业政策上,积极鼓励企业投入,对设备投入超过500万的新办企业,按设备投资额的10%进行补助,最高可奖励2000万元。对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将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本市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上市企业,最高可奖励1000万元。在招才引智方面,出台了“人才新政10条”,鼓励企业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当地财政对年薪超出30万元部分的20%,3年内给予每人每年最高30万元补助。对企业引进的本科以上青年人才,给予最高18万元岗位津贴和15万元购房补贴。今年,海门还将高标准规划建设1.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为企业招才留才解决后顾之忧。

项目合作签约文本交换仪式 从容摄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阳在说明会上表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是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综合性药物研究机构,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创新药物研究基地之一,创制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创新药物。通过将海门与其它地区进行了区位要素、投资环境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优势比对,最终选择与海门合作,并已正式签约落地创建“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和“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加快推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四大关键环节将与海门进行深度融合。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陈勇表示,实践反复证明,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海门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上海发展越快,海门得益就越多。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开启“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海门将始终秉持“海纳百川、强毅力行”新时代的海门精神,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接续奋斗,全力以赴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和舒心的生活环境,让投资企业及落地人才能在海门这片热土上共享机遇、共享成功、共享荣光。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