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历史学家何铭生追寻“辛德贝格”南京足迹

丹麦二战史学家何铭生(Peter Harmsen)分享新书《辛德贝格》。开幕式上,中国新世界出版社与丹方出版社签订了丹麦二战史学家何铭生(Peter Harmsen)新书《辛德贝格》中文版出版备忘录。

丹麦历史学家何铭生追寻“辛德贝格”南京足迹

来源: 南报网
2019-09-03 13: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丹麦二战史学家何铭生(Peter Harmsen)分享新书《辛德贝格》。宋任翔摄

南报网讯 (通讯员 邬楠)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上,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一幕至暗篇章。然而,即便在最为黑暗的岁月里,我们也能看到人类的群星闪耀光芒。出生于奥胡斯市的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便是其中之一。

8月31日,专题展《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在北欧最大图书馆——奥胡斯市Dokk1图书馆开幕。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望辛德贝格在南京的106天,展现他扶危济困、舍身相助的博爱与勇气。第二部分《今日南京》,让奥胡斯市人民看到凤凰涅槃的古都,致力于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热情与风采,更加体会到82年前辛德贝格曾经付出的价值所在。

开幕式上,中国新世界出版社与丹方出版社签订了丹麦二战史学家何铭生(Peter Harmsen)新书《辛德贝格》中文版出版备忘录。一个多月前,在何铭生新作——《辛德贝格》定稿之前,他曾带着它再次来到南京,与南京青年和平志愿者一起,追寻历史的足迹、体悟古城新貌。

从江南水泥厂开始的故事

“行程的第一站,我选择了燕子矶中学,这里和江南水泥厂同属南京栖霞地区。可以说,它不仅是所有故事的开始,也是南京和奥胡斯市友谊的缩影。”何铭生说。

  燕子矶中学学生与丹麦Langkaer高中学习交流。

何铭生口中的这一“缩影”,是南京燕子矶中学与丹麦朗卡尔高中的联谊。自2012年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校际间交流频繁。通过电子邮件,燕子矶中学的同学们积极向朗卡尔高中师生介绍南京文化。特别是在南京青奥会期间,两校共同录制“南京青奥欢迎您”视频、搭建青奥文化村中的丹麦小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的“国外名校推荐计划”推荐名录中,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等丹麦高校位于前列。

青年人的交流不止于中学,在南京大学,何铭生参观了在此设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在与师生座谈中何铭生说,虽然丹麦公众对于二战东方战场和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了解远不及对西方战场和犹太人屠杀,但这种现象随着对和平学的研究深入与传播,正发生积极改变。

“在奥斯胡市绽放着一种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用以缅怀一位在中丹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挽救数以万计中国人生命、记录和揭批日军罪行的丹麦义士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何铭生说,“‘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象征着和平,歌颂这份可歌可泣的国际友谊,也传承着辛德贝格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其实,拒绝战争的最好途径,就是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在国际合作中聚集心向和平的力量。”何铭生说,“南京大学是国际公认的和平学中心之一,他们在和平研究、和平教育、和平活动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建有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和平学研究机构,由他们发起的许多意义深远的项目,需要坚持。”

  何铭生走访南京城墙台城段

南京城墙上的城市记忆

中国的历史是用石头写成的。在古都南京,石头筑起了城池,石头垒起了殿堂,石头也写就了历史,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墙成了南京的标志。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都有爬城墙、钻城门的记忆。壮美、险峻、恢弘,青灰色的砖石,缝隙中钻出倔强的小草、小树和灌木,这是和平年代的景象。威严、雄伟、沧桑,它是中国城墙建筑历史上的经典。

行走于600多年前的明城墙台阶,何铭生突然停了下来。一块青灰色城墙砖上的弹孔和弹痕吸引了他的注意。“南京是一座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轰炸中走出来的古城,这断断续续的城墙,就像一根断了的弦,是‘古都’的痕迹,也是城市记忆。”

在中华门瓮城的第三层平台上,何铭生指着中华西门说,那是1937年日军攻破南京城的地方。

当年的官兵们全仗着热血和拼死抵抗的决心,坚守着南京城墙这最后的一道防线。“我脚下应该就是当年在战火中被日军炸毁的城墙镝楼,资料上记载它曾有三层高。”何铭生边说边触摸着墙砖上凹凸的铭文,“南京古城墙,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

时光荏苒,如今,城墙之下车水马龙。新时代的南京,正在以美丽古都的底蕴与自信,在创新创意之路上奋勇争先,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拉近东方文明古都和北欧童话王国的距离。

“如果说,80年前,因为辛德贝格的正义,让丹麦与南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那么,80年后,促使中丹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不断迈向新台阶的是友好的文化教育交流,平等的产业合作。”何铭生说。

  何铭生走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创新赋能,南京向世界展现新力量

去年,正值中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十年来,两国交流和务实合作驶入快车道。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医药食品等新兴产业合作方兴未艾,人文交流亮点纷呈,美人鱼首次出国参展上海世博会,丹麦也成为首个与中国合办旅游年的欧盟成员国。以生物医药产业和绿色城市享誉全球的奥胡斯是丹麦的第二大城市,当下,它与南京“拴在”一起的是更多的合作契机。

何铭生慕名来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016年6月,这座研究院与丹麦哥本哈根投资促进署签署了中丹孵化器项目合作协议,并于同年9月设立了中丹孵化器暨北欧代表处,集聚了丹麦及北欧优质创新资源。

坐落于南京溧水产业新城的南京溧航仿生产业研究院,也是中丹合作的典型。这里正依托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仿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与南丹麦大学机器人与嵌入系统实验室建立合作,联合研发的机器人用智能六维力和触觉传感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也已被列入2018年度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

同样在溧水,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为主的产业聚集区同样吸引了何铭生的注意,目前聚集区内的6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近300亿元,占全市新能源汽车产值的50%以上。据了解,未来,这里还将规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基地,打造中国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试验区。创新推动下,近年来,南京市在交通领域已普遍使用新能源汽车,绿色古都也一举斩获了C40“全球城市交通领袖奖”。

“回忆1992年第一次来到南京时的城市面貌,变化真的太多了,无时无刻不在的创意力量赋能整座城市!”何铭生感慨。

城市因创新而发展,因创意更美丽。

在何铭生的参访行程中,南京江北新区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地方。“这片区域聚集了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台积电等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大学、企业。这真的让人惊讶!”

以“医教研”一体化为方向的南京国际健康城,作为江北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后启动的推动大健康产业的首发板块,正系统聚焦医疗、教育、研究、康复、养老五大板块,与高端国际团队开展合作,将“客户体验”作为健康医疗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医护康养住全景式健康服务体系和医教研药械一体化转化体系作为区域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的支撑。

区域内一家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与运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营、大健康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海外高科技产品贸易的国际型创新企业——迷你硅谷创新集团,目前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芬兰奥卢、比利时布鲁塞尔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拥有广泛的海外创新资源,包括生命科技、照护产业、主题医院、创新农业、主题共生城、文体教育、丝路可持续发展产业合作等七个领域。

张爱玲的《十八春》里有这样一句话讲述南京印象,“隔着水,远远望见一带苍紫的城墙,映着那淡青的天,这是第一次感觉到南京的美丽。”在何铭生眼里,他的南京印象不仅仅是“历经烟云与沧桑”,更是“充满希冀与美好生活的和平之城。”夕阳沉落,暮钟回荡,宿鸟低飞,每当人们回望历史,传承千年的智慧将会是指引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

(文中图除署名外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提供)

(邬楠)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