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和平”之约:为中丹和平与友谊添砖加瓦

(通讯员 邬楠)8月31日,“辛德贝格”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丹麦奥胡斯市举办。此后三个月,黄培致力于促成南京林业大学持一老师与南京艺术学院程楠老师还有南京十竹斋画院葛钰霞老师合作,百折不挠攻艰克难完成。

“共筑和平”之约:为中丹和平与友谊添砖加瓦

来源: 南报网
2019-09-03 13: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南报网讯 (通讯员 邬楠)8月31日,“辛德贝格”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丹麦奥胡斯市举办。仪式之后,南京城市代表向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递交了“共筑和平”之约。这张别具一格的城砖拓片与工笔画结合的作品,向世界传递南京的和平心声,传达了深化友谊共筑和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的愿望。

“82年前,屹立600多年的南京城墙没有能够阻挡战争与杀戮。但在南京人民心中,每一块城砖都凝结着威武不屈的英雄精神。

82年后,南京艺术家以城砖、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以及象征和平的紫金草等元素,创作了“共筑和平”艺术作品,寓意中丹两国人民携手相约,为守护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82年前,“守望相助、共筑和平”,是辛德贝格与南京人民的约定。82年后,“守望相助、共筑和平”将成为南京人民与奥胡斯人民的和平之约,也是中丹两国人民的和平之约。“我们愿意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为建设永久的世界和平而努力。”南京城市代表如是说。

  创作缘起

“共筑和平”系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委约,由南京金石传拓社金石学家、南京艺术学院工笔画家和南京十竹斋画院传统技艺传承人共同创作完成。

从历时数月,在数十里城墙上找到刻有“金陵”字样的墙砖,并拓印铭文;到在“金陵”字样两边,以工笔描绘象征“和平”与“勇气”的紫金草和黄玫瑰,再经历刻版印制……这一过程,作品主创之一南京金石传拓社持一老师历历在目。

“这几个月确实是经历了很多。”持一说,“接受市政府新闻办采用城砖拓片制作一个代表南京与世界人民‘共筑和平’心愿的作品,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

“那会,市政府新闻办组织一批国际知名漫画家在南京采风,黄培女士让我给他们讲解明城墙,并展示了中国最早的复印技艺——金石拓印。过程中,漫画家们对南京明城墙拓印技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南京明城墙最能代表南京,也是最可以诠释勇气与和平的符号。”市政府新闻办黄培女士说,650多年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近代之前,城墙是绵延的城市边界线,建造者们希望战争止步于此,可以说它是沙场征战与和平世界的“分割线”。

“构思了很久准备以象征和平与勇气的‘紫金草’与‘黄玫瑰’,采用传统工笔画和饾版印刷工艺创作《共筑和平》,采风中被持一老师的城砖拓印技艺触动到,于是想把温润'花、草'的平和与沧桑城砖的'刚、强'混搭,创作具有别样中国韵味作品,表达以勇气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此后三个月,黄培致力于促成南京林业大学持一老师与南京艺术学院程楠老师还有南京十竹斋画院葛钰霞老师合作,百折不挠攻艰克难完成。

  金陵寻访

持一早年间听说过南京城墙上有“金陵”二字的砖文。“如果能找到这块特殊的城砖,可真意义非凡。”于是,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寻访。

从二十五公里长,数亿块城墙砖中,找到“那一块”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开始时寻访工作很不顺利,只能根据只言片语的资料,去猜测可能在的地方。”持一说,“我带着学生,先是在中华门寻访,用无人机一点点看。但无人机运行的时候,离得远了,看不清城墙的铭文;离的近了,怕撞到城墙上。每天的进展十分缓慢,每天也都是在失望中度过。”

“但是,遍布中华门城墙上的弹孔和枪眼,倒是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这些二战中的枪弹痕迹历经80多年依然清晰,可想而知当年南京保卫战的惨烈,每一块城砖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历时几周的中华门寻访以无果而结束,但持一并没有放弃。“我每天都在琢磨,去哪能找到它,终于,在一张10多年前的金陵晚报剪报上,记载了关于它的相关情况。”

“报纸上说,在南京仪凤门曾经有市民报料发现过‘金陵’砖。于是,我立刻联系金陵晚报的一位老记者,他给我发来了一张当年的资料照片。但十多年过去了,唯一确定的是存在,却没有人能再清晰地知道这块砖的准确位置了……”

此后,持一翻阅了大量关于南京明城墙的资料,都没有记载。唯有凭借着这张照片和大概的位置介绍,又开始了一场寻访,这次的目标是仪凤门。

  意外之喜

仪凤门,在南京民间有龙(钟阜门)凤(仪凤门)呈祥之说。”明代的仪凤门,朱元璋赋予了它美好的寓意“有凤来仪”,和钟阜门的龙蟠,形成一个祥和的寓意:龙凤呈祥。

作为南京城历史上最重要的北大门,当时的官员们北上、航行,走的都是仪凤门。遇到打胜仗,百姓还会在仪凤门附近设很隆重的仪式欢迎凯旋的将士们。各国使节来访南京也大多是从仪凤门进来的。仪凤门是南京名副其实的胜利之门、和平之门、友谊之门。

从仪凤门到静海寺的一段,城墙都在荒草丛生之中。持一和学生们顶着烈日,跋涉在荒草中,一点点地找、一点点地看,生怕错过了一块砖。几天下来,依旧一无所获……找了附近的居民问,无果!找了寺庙里的僧人问,无果!找了修复的工人问,无果……

“就这样一遍遍的找,像大海捞针一样。我们设想了各种可能性,查阅了所有涉及的资料,做了所有科学的推测……但有时生活就是这么爱开玩笑,有一天在我们设定区域外的30米处,一抬头无意中看到了这块‘金陵’砖。”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寻访在金石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持一从没想到得来居然这般无意。

“当时,我们团队兴奋地雀跃起来。在此,我真的要特别感谢我的学生小木,是他在本已收工的当天,坚持说,再去找找,一个小时后,激动地打电话给我,‘找到啦!’”

  和平之花

“共筑和平”作品,除了城砖拓印外,还有以中国工笔画、饾版印刷为主要制作技艺的象征“和平”与“勇气”的紫金草和黄玫瑰。

二战期间,一名叫山口诚太郎的侵华日军士兵,在南京紫金山下采集到一株紫色小花的种子,并带回日本种植。战后,为表达对侵华战争的忏悔,他和家人致力于推广种植此花,以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并将其命名为“紫金草”。再后来,这株紫色小花又被南京致力于和平建设的人们亲切地称为“和平之花”。紫金草就是中国的二月兰,它耐寒、耐旱,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顽强生长,蕴含着无穷的草根力量。

为了纪念辛德贝格先生在1937年至1938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对中国难民的救助,丹麦园艺师花了数年时间培育出黄玫瑰,代表着“和平的愿望”和“永恒的纪念”,2004年被辛德贝格家乡奥胡斯市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

“共筑和平”作品中的黄玫瑰、紫金草工笔画出自一位秀外慧中的南艺老师程楠之笔。创作期间,她收集了大量黄玫瑰和紫金草的照片,进行了适合画面表现的艺术处理,从造型到色彩遵循了它们最自然的模样。

“城砖因墨色拓印呈现出黑白的视觉效果,带来的是历史的沧桑与沉痛感,需要铭记但更需要希望,用中国工笔画的形式描绘象征‘和平’与‘勇气’的紫金草和黄玫瑰的‘重生’,就是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发声,一丝鲜亮代表着蓬勃的生命,更是中丹两国人民永世长存的友谊。”程楠说。

“共筑和平”作品,最大难度在于拓印和饾版印刷的结合。据十竹斋画院葛钰霞老师介绍,经历了多次试验,最终还是确定先拓印后饾版印刷的步骤。据悉,紫金草和黄玫瑰每一个图案都是由十几块小饾版,由浅入深、由大到小一次次的套印或叠印,每块饾版要饾准,稍有偏差就是废品,技术要求极为严格。再加上花朵要分出颜色深浅、阴阳向背,这也就要求技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技艺,最终才能最精妙地表现中国绘画的本色和神韵。

根据工笔原画,南京十竹斋画院工艺师在城砖拓片上,运用传承千年的饾版拱花技艺雕版刻印,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反复摸索尝试,最终完成这个创意之作。

“无论是紫金草还是黄玫瑰,都表达了人们致力于和平事业的决心和愿望,它们鲜艳而又朴实。”持一说,“我们亲历的爱与恨,不需要提起也能刻骨铭心,先辈们遭遇的苦与痛,却很容易成为尘封的记忆。因此,我们要用朴素的方式,提醒自己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用草根的顽强,让世世代代永不遗忘,与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一起共筑世界和平,这也是南京精神。”

几百年的风雨,洗刷出城砖的沧桑和斑驳的肌理。城市虽饱受磨难,但今天它依旧充满生机,它非但没有被岁月和磨难摧垮,反而更加强大屹立。紫金草,城墙砖,黄玫瑰,它们分别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也代表着“昨天、今天、明天”,而这种特殊的语境,归结到最后,只有四个字“共筑和平”。

“完成整个作品的制作后,我十分激动,我们感谢这位丹麦友人,也感谢那些给我们提供了无私帮助的人们,怀着无限感恩。同时,我也感慨无限,经过我们这些人的努力,借助这次机会,使得金石拓印、饾版印刷、工笔绘画这些美丽古老的中国技艺与传统艺术完美展现在世界面前。”持一说。

(文中图片为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供图)

(邬楠)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