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正式开营! 百余师生走进百年梨园,18天再焕果园乡土

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正式开营! 百余师生走进百年梨园,18天再焕果园乡土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02 16: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1日,“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正式开营,本次国际高校建造大赛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作为国际主办方,泗阳县人民政府、CBC建筑中心、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全球城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作为技术支持单位,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获得UIA官方认可与支持的建造类竞赛,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建造竞赛之一。大赛以“梨园小屋”为题,首次采用大陆与国际或中国港澳台联合组队的“1+1”竞赛新形式,通过方案征集、现场评审、施工深化等近半年的持续性工作,最终从来自23个国家的101所建筑高校中甄选15组方案进入现场建造阶段。

建造团队合影 © CBC

历经楼纳、德阳、夏木塘三届建造大赛的沉淀,“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落地泗阳县果园村。果园村以“泗果园白酥梨”闻名省内外,这里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却面临着产业较为初级与单一问题,缺少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面对亟待升级的梨果产业、新旧交织的乡土建筑,CBC建筑中心以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为途径,围绕村中的“百年梨园”,辐射周边地域,让设计联合产业同步推行,留住“乡土基因”。全球15组晋级高校将会用国际化视野,通过设计更新村落公共空间,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塑造乡村吸引力。《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作为协办媒体,联合新华社、环球时报、中国日报等数家国内外媒体平台对本次建造大赛展开持续报道。

丰富的产业资源 © CBC

国际高校建造大赛

如何让建筑学的教育走出课堂,以实践的力量和创新的思路,输出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引领乡村发展,将是新时代下建筑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CBC建筑中心通过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弥补了建筑学教育当中的实践空缺,搭建起了“身体力行”的建筑学实践平台,让学生们走出课堂,面对真实的环境和问题,以“微介入”的姿态扎根乡村,通过设计让最前沿的学术理念落户乡村,在切实的建造中更为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感知建筑空间,让村庄从内部焕发生机。

建造地图 © CBC

本届建造大赛入选的建造团队有:清华大学+卢布尔雅那大学、天津大学+美国雪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斯洛伐克技术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华夏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都灵理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千叶大学、苏州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辛辛那提大学、同济大学+釜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日本芝浦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密歇根大学共15组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30家知名高校联合团队。

设计+产业,再焕果园乡土

在乡村产业面临资源流失与革新的当下,每一个看似相同的村子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难题,新型乡村产业的发展更要借助多平台、多渠道的共同助力,在保有乡村多元性、差异性、自主性的同时,重新建构能够使用乡村形式的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这就要求设计的介入不再是浮于浅层的环境提升,而是转换身份,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乡村,解决生产、生活所需,实现“私人订制”的乡村振兴。

学生在村内勘测 © CBC

“梨”元素是果园村的核心所在,在这样一个有果树、果木的特色产业背景下,“如何结合村落产业打造,营造与‘梨’关联的乡野空间体验,推动村内第一产业发展,带动二三产业打造?”是参赛团队需贯穿方案到建造的一个思考。本届建造大赛从果园村的梨园产业出发,在不影响基地原有果树、民居的基础上,设计并建造出一个约百坪尺度的田园小品,串联起百年梨园的地图式流线,让村民和外来游客深入体验梨园探索之趣。

高校团队陆续驻场 © CBC

开营仪式

今年的八月,在果园村村民心里,有两件值得期盼的事情:一个是甘甜多汁的泗果梨正待成熟,另一个,就是上百名国内外建筑学师生要为他们盖十五个“梨园小屋”。

静待更新的果园村 © CBC

上午,“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开营仪式正式开始,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大威、宿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先彦、宿迁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明霞、宿迁市住建局总工程师胡志华、宿迁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宜球、泗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德顺等政府代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颀、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丁沃沃、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朱玲、CBC建筑中心主任彭礼孝等特邀嘉宾和三百余名建造团队师生出席开营仪式。

泗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德顺 © CBC

泗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德顺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国际高校建造大赛落户果园村,围绕村中的“百年梨园”展开设计,这将会推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提升泗阳发展美誉度。我们希望以此次建造大赛为契机,让更多的高级人才走进泗阳、爱上泗阳,让更多的先进理念扎根泗阳、启示泗阳,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创造更多的泗阳模式、泗阳经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颀 © CBC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颀认为,建筑教育不是要单一地培养同学们成为建筑知识的专家,或是创意非凡的艺术家、技艺精湛的匠人,而是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建筑师。“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可以让学生浸入式体验中国的城乡发展,以学术的眼光聚焦乡村文化,以设计的力量推进乡村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带动果园村的产业复兴、经济发展。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建筑中心主任彭礼孝 © CBC

作为本次国际高校建造大赛的主办方,CBC建筑中心主任彭礼孝上台致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提升,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国家、社会和公众关注焦点。“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以“微介入”的姿态,开展设计与建造实践,以新颖、创意的理念对乡村的场所进行激活,促进乡土文化与设计共生,从而实现果园村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泗阳智慧”。

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康斯坦丁·科斯托普洛斯 © CBC

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康斯坦丁·科斯托普洛斯作为国际教师代表上台发言,“今天,百余高校的师生能够齐聚这里,是因着共同的对建筑的热爱,对乡村的关注,我们作为国际团队参与中国乡村的改造与提升,是希望能够将不同的建筑教育文化更好的融合并加以运用,推动乡村更新与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朱宁 © CBC

国内教师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朱宁曾带队多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他以“哲匠之门”四个字表达对于建筑系专业学子的一种期许:作为建筑师,不仅要“会干活”,还有“有思想”。希望同学们在建造的同时将课堂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通过实践教学和社会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中国建筑教育的新发展方向。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郭岸 © CBC

作为首届楼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的参与者,国内学生代表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郭岸亲身体会到“设计无止境,建造无终点”的含义。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公共装置的搭建是一次对心智、体力和精神的考验。建造大赛给予参赛学生从设计到建造的难得机会,18天过后,希望我们可以用成果作为回馈乡村的答卷。

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学生亚历山德拉·乔托 © CBC

能够亲身参与到中国乡村的建设中,国际学生代表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学生亚历山德拉·乔托很兴奋。建造团队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实地建造,同时也会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虽然同学们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他们对建筑的热爱以及对设计的热情是相同的,希望通过这次建造,我们能在职业上自己个人发展上有所成长,同时也会好好享受建造生活,这也必将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大威 © CBC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大威在听取各方发言后总结致辞,“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为参赛师生搭建了创作平台,让具有创意的优秀作品可以落地实施,挖掘地方乡愁记忆,突出本土特色。除此之外,还能带动村民参与到家园建设中,在参与过程中陶冶情操,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吸引更多的专业工作者投身乡村建设,传播建筑文化,重塑乡村魅力。

揭牌仪式 © CBC

最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大威和宿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先彦上台共同揭牌,自此“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正式拉开序幕,建造团队将群策群力,重焕果园腹地活力。

国际化建造团队 © CBC

高校方案揭秘

清华大学+卢布尔雅那大学

清华大学和卢布尔雅那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幕天席地”,以“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作为设计灵感,骋怀天地之间,以八方为域,日月为扃,在该方案中呈现出活动形式的可变性,使用时间的灵活性,使用人群的兼容性是清华与卢布尔雅那学子对于这类乡村建设的一种解答。

天津大学+美国雪城大学

天津大学和雪城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梨圆”,通过在一片连绵开阔的果园里为人们创造一个闭合的空间,给人们带来既熟悉又陌生的梨树互动方式,将空间消隐融合自然之中。以此方式,回归自然,回归人与土地的情感。

昆明理工大学+斯洛伐克技术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和斯洛伐克技术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方间梨楔”,位于梨园一隅,装置由3个4米见方的基本体量组成,其中的可移动单元作为装置内的一个楔子,可实现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以满足使用空间的可变性,以及对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需求的兼容性。

山东建筑大学+中国文化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的方案“爬梯-Party 露天剧场”,从环保、可拆卸化视角来出发,思考着梨园的村民农忙与闲适之间的转换。带着这些初衷,剧场成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媒介。无论男女老少,年幼与否,都可享受梨园中的乐趣与灵动。

安徽建筑大学+华夏科技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和华夏科技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的“梨生集”,提取周边肌理与建筑元素,营造庭院以点缀不断向两端生长的展销空间,置入交流场所以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打造沿路观光线,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多样性和体验感。

东南大学+都灵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和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芳木为邻”,源于模块化结构的概念,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时段,均能承载多样功能,适应乡村旅游潮汐化的现象。该设计适应场地、模块化、灵活可变等特点,给予这种建造方式推广的可能性,在改变村民生活和游客体验方面,有着切实可行的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和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畅梨园”,是为爱园镇创造的一个手工艺展廊。这个空间结构本身,即是源于人培育树,人制作梨树枝手工艺品的过程中,随之发生的多重尺度空间、身体体验。当人们踏入这个空间起,人们就自然地进驻到了爱园的手工艺之中,引发人们感知和探索梨树和人的多样空间关系和故事。

华南理工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的作品“竹里馆”,作品使树干和树枝交错,用树冠的高低起伏决定不同使用情景,并与“以板为叶”的设计意象相合。同时,隐藏的节点使上下竹材给人以延续之感,仿佛竹子在生长,更具竹林意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米兰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邂逅-水岸边的梨花茶室”,按照以梨为中心,拓宽产业链乡村激活思路,整合纵向轴线立面。团队有计划地拓展基地面积,补偿原有路径,使该设计满足不同行为模式的空间层次。

北京林业大学+千叶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和千叶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梨园垃圾回收站”, 基于重建场地特质、解决场地问题、激发场地活力三条设计策略,切实满足了设计需求。建造结构方面转译了中国传统抬梁式建筑,梨枝编织的维护结构合理利用了乡土材料,同时是文化展示的重要途径,实现传统营造智慧的现代传承。

苏州大学+澳门城市大学

苏州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凳子剧场”,以产生强烈共鸣文化基因载体“凳子”为灵感,采用极具构成感的搭建形式,注入了时代感的新鲜元素,形成趣味焦点,以设计融入乡村的生产生活中,激活乡村可持续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辛辛那提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 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花海一粟”通过轻巧体量辅以模块化的设计,轻介入场地,让建筑化身为“配角”,从而更好的烘托周边景象,使得游人可以浸入式体验环境中的梨树、梨花、清风和光影,让建筑与环境共融共生。

同济大学+釜山大学

同济大学和韩国釜山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 “BLOSSOM绽放” ,以梨花为主题,设计出如花瓣一般自由张合的顶棚,根据气候阴晴变化调节开启角度,满足休憩、售卖等不同功能需要,赋予空间新的生命力。

合肥工业大学+日本芝浦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和芝浦工业大学的方案《树影·离合》,以梨枝为灵感,从树木组织形态对视线遮蔽的角度出发,在不同时间可拆合的多功能小屋满足了村民与游客对于村庄的不同需求,赋予空间新的生命力。

中南大学+密歇根大学

中南大学 × 密歇根大学方案《野梨》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旨在增加游览趣味、改善村民劳作环境,通过设计将果林、村落和村民的消防意识激活,将作品更好地融入林中,为百年梨园注入新活力。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