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视野探讨文化江南 多地学者共谈文脉传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2-04 17:15:15

12月3、4日,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脉研究院承办的江南文脉论坛分论坛“文脉传承的国际对话(上、下)”在无锡召开。分论坛分为四场,来自夏威夷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镇江市文联、翁同龢纪念馆、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6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论坛,近20位教授作了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主要从儒学发展的视角来探讨江南文化。他认为与北方儒学的实证性相比,南方儒学侧重于思想的创造性,同时更关注现实,呈现出经世致用的倾向,此外,江南儒学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杨教授指出今天江南儒学的发展应注重把握儒学的核心方面,人和理的统一,同时在学术方面,加强不同思想、挂念的互动、交流、融合,自足现实,关注社会的变迁。

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认为中国文化现在正处于和西方文明对话的历史转折点上,在中西方交往中应树立平等的文化学习态度,并解决“本、体、用”三方面的问题,掌握文化的根源、价值基础,健全实体、确立未来发展的方向感、价值目标。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何包钢教授探讨了以重商为主要特征的江南文脉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分析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他认为亨廷顿提出的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并不能解释现实,应从文明论角度看待“一带一路”,深入探讨如何实现文明交流。而江南文脉的意义则在于为回应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和参考。

台湾辅仁大学潘小慧教授提出了如何看待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儒家伦理的问题,以如何对待“怨者”为例比较了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她认为同样以“仁爱”为核心的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意义指向:儒家强调“以德报德,以德报直,以直报怨”,基督教则奠基于人神之爱,有终极关怀。在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时应注意其背后不同的理论架构。

台湾辅仁大学尤煌杰教授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北宋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提出山水画的追求为文人在负载着社会、家庭责任的现实生活中提供了一种理想精神生活的呈现,山水的欣赏具有与观赏者分离、拟人化、对观赏者产生作用三个层次,山水实则有着与人相同的本体结构,是人与自然合一的体现。

北京大学商金林教授,以俞平伯为例,探讨了江南文人的特殊品格,俞平伯兼具新、旧特征,这是深受家庭教育、师门传承、结社求友等多方面的影响。作为江南文人,俞平伯一直怀揣着对家乡的爱,对故乡的眷恋。

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首先以506年梁朝时期一封书信另八千士兵归降的历史故事为例,赞扬江南文化的魅力及其吸引力。再从气象、地理、语言、历史、经济、人文、诗人等视角,来界定江南的丰富内涵。胡教授认为江南是自然与人文的合一,具有灵动、创新、转型等特征。

南京大学张晓东教授主讲“三仁一圣”(泰伯、季札、子游、孙武)与先秦吴文化的伦理品质,这种品质包含了礼仪文化和武德两大方面。太伯和仲雍是最初的开创者,季札、子游是其韶继者。

南京师范大学张进教授探讨了举案齐眉的文化史意义,他认为举案齐眉是孟光对梁鸿的举案齐眉,而不是梁鸿对孟光或夫妻之间的举案齐眉。举案齐眉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偶然事例,但在越来越强调男尊女卑的时代潮流下,也恰恰成为“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举案齐眉的出现又是一个必然现象,只不过其时间早晚和影响大小而已。

南京艺术学院孔庆茂教授讨论了无锡钱氏家族家学与家风,无锡钱氏是近代著名的文化世家,出现了钱基博、钱钟书等文学大师,也出现了像钱钟韩、钱钟泰等著名科学家,钱孙卿、钱中汉等社会活动家。中国传统的家学渊源,在近代西学东渐过程中完美的结合,既有严格系统的家教,又有学术上的民主自由,形成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南京师范大学徐克谦教授,讨论了《江苏儒学史》的写作范畴,并在全球文化对话交流的背景下,探讨了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江南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的阐释基础,强调虽然中西方文化对人类核心价值的阐释路径、方法、角度不同,但是回归到人本身对美好生活的述求,两者是相通的。

东南大学王华宝教授分析了江南文士段玉裁的文化观念与从政理念,段家有“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祖训,养成了他读书从政均重“君子之直立”;治学则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力求“开拓创新”;观念上则尊师重道,唯道是从;出仕从政即树立“清廉亲民”的理念,强调县官的重要作用。研讨段玉裁的学术思想,探究其从政理念,应当对当今学风建设、为政之道、文化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东南大学魏福明教授讲述了佛道融合对高淳水陆的影响,他认为高淳水陆画中纸版画的“斗牌”形式独具一格,佛道融合色彩浓烈,对道教诸神的刻画较为全面,此外,水陆画在高淳地区亦为道教所汲取,全方位参与到了大量道教法事活动之中。由此可见,水陆文化与佛道融合是一个大命题,基于佛教单一角度所进行的“南北水陆”探究有待商榷,针对高淳历史上这一佛道深度融合与水陆文化兴盛的独特背景,深入探究、保护高淳水陆文化亦势在必行。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冯保善教授,从晚明“大众娱乐文化”崛起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对冯梦龙著述性质和理论主张的全面考察,认为冯氏著述的“大众文化”特质,其所取得的卓异成就,以及他对于文化大众性、娱乐性、教育性系统深入的认识阐发,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晚明“大众文化”的巨擘和旗手。从这一角度论定冯梦龙的文化贡献,庶几更能切合其文化贡献的实质。

镇江市文联王川教授本文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因,宋代绘画传统,以及米芾与传统山水画之间的关系,创立“文人画”流派的原因,以及“文人画”的宗旨和特点,点出了他个人风格形成与江南的关系,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的原因。

苏州科技大学李正春教授探讨了宋无咏诗的叙述艺术,宋无是元初苏州籍作家,其《啽呓集》继承了前人“以诗存史”的传统,上承唐代李贺,下启元末杨维桢一派。其咏史诗对历史的切入和对史料的运用呈多元化格局,丰富了咏史诗的叙事艺术。

常熟理工学院沈潜教授分析了都市文化语境下曾朴现代作家的身份建构,他认为立足于近代上海多元并存的都市文化语境,曾朴由古城走向都市的文学人生路上,依托报刊、书局等现代化公共传媒渠道,以及日常化人际交往的公共领域,努力寻求并确认自觉的身份认同,进而实现了从一个传统士子转变为自由作家现身的现代知识分子之转型。

扬州大学明光教授认为,扬州平山堂自宋代欧阳修创建以降,文士骚客登临雅集、歌咏抒怀,代有其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可见平山堂文脉千年不绝。究其意涵,略有三端:勾画平山堂之盛迹,重在选址之胜、山堂之高、景色之美;其二,发抒怀古思齐之情,则有感叹兴亡、追念前贤、传承前贤诸端;其三,揭橥平山堂文化意义,将其从文章太守提升到礼教风化之高度,从而不仅建构了平山堂文脉的历史记忆,也深化了其文化影响和当代价值。

分论坛在国际视野、跨学科视域中,梳理江南文化脉络,探讨江南文化的品格特征及未来走向,充分肯定江南文化的丰富内涵、灵动创新。(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