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苏州高新区抗战老兵忆峥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8-01 13:31:00
分享

“口渴就喝战壕里的血水,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时至今日,90岁的抗战老兵陈金男仍然可以回忆出自己前半生那段枪林弹雨的经历。

陈金男出生于1927年,1944年参军,1954年复员,年仅17岁就参加了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太湖支队,解放战争时编入24军部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是高新区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

7月27日,记者在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阳山花苑见到了这位老兵。

小裁缝参加游击队

“要不是日本人发起战争,我也许一辈子就是个裁缝。”陈金男告诉记者,当时家里很穷,兄弟三个,他排行老二。13岁起就跟着父亲做衣裳,当起了小裁缝。因为痛恨日本人的侵略,经家人同意,年仅17岁的陈金男放下剪刀,拿起刀枪,参加了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太湖支队。

说起第一次参战,陈金男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夜晚,在苏北黄桥,部队准备偷袭日军阵地。他很紧张,握枪的手不住哆嗦,既不知道敌人会从哪里进攻,也不知道该向哪里开火,直到排长开了第一枪,他才缓过神来,进入战斗状态。

“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不能正面强攻,只能偷袭敌人。这种游击战术让我们屡战屡胜。我还亲手打死了2个日本鬼子!”

“你们不知道,这场仗打完后还有个小插曲,差点要了他的命。”老伴张金娥补充道。那场仗打完后,陈金男靠在日本人修的碉堡口上休息,排长看到后立刻冲过来推开他,原来他靠在了机枪眼上。后来排长告诉他,有很多新兵都是因为靠在碉堡口上,被里面的日本伤兵举枪打死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很危险的。”

亲眼看见战友倒下

抗战胜利后,没几个月解放战争就爆发了。那时陈金男的部队整编到了24军,解放战争的三年,辗转于苏北、山东、东北等地。陈金男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孟良崮战役,因为太艰苦。经常是刚准备吃早饭,突然一个急行军命令下来,就必须立即开拔,加入战斗。有一次他们饿着跑了100多里,正是夏天,口渴难耐,“实在忍无可忍,连壕沟里的血水都喝过,那滋味可不好受。”陈金男回忆起这段战争,连连摇头叹气。

孟良崮战役让陈金男失去了很多战友,国民党张灵甫的美式74师装备精良,攻势强大,部队损失惨重。“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地走了,有其他部队新来的,没几天,也走了。我们把每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好多次都以为自己快要死了。”提起战友,陈金男的眼里泛起泪花,不住地用手帕擦拭眼泪。

“老兵”再赴前线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此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的陈金男虽然才24岁,但已经是身经百战的老排长了。这次,他又响应祖国召唤,毅然决然地加入志愿军,作为第二批次部队的一员赴朝抗美。

这场战争让陈金男感慨颇深。“在我心中,中国军队之所以能赢得胜利,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在与美军近距离的对抗中,面对美军精良的枪炮和猛烈的火力,志愿军战士们仍然无所畏惧,奋力冲锋,一往无前。“以致后来,可能是被我们的勇猛吓到了,只要我们一打枪,一冲锋,很多美军竟然举手投降了。”

三年抗美援朝,多少枪林弹雨。陈金男在战场上从不退缩,面对敌人,都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他告诉记者,不想看到战友流血,不想看到战友牺牲。

“不该忘记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说起复员后的生活,陈金男说,他是1954年响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号召,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24军208团4连排长一职复员回到苏州浒墅关陆巷浜村务农的。在这一年,陈金南与张金娥结婚,育有两儿两女。现在,两个儿子也住在阳山花苑,都拿了120平米的大套,两个孙子都有孩子了。“已是四世同堂,儿孙们经常来看望我们。”张金娥欣慰地告诉记者。

放下了作战的刀枪,现在的陈金男喜欢侍弄侍弄花草,“现在生活放慢了,每天就跟老伴散散步,聊聊天,养养花草,很舒服,很满足。”记者看到,不大的客厅里,摆满多肉、吊兰等植物的阳台很是显眼,满是蓊郁的绿叶、淡黄的花朵、抽芽的茎干。

闲暇时候,陈金男会跟儿孙们讲述那段战争岁月,“我不是炫耀自己,我是觉得不应该忘记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说着,陈金男捋起袖子、脱下袜子,向记者展示了4处枪伤,“脚上挨过两枪,腿上挨过一枪,还有臂上挨过一块炮弹片。”他还激动地让老伴捧出三枚纪念章:建党95周年纪念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章,又拿出三枚曾经佩戴过的军徽,依次摆放在桌上。金光奕奕的徽章定格了陈金男前半生的烽火岁月。“但很遗憾,有一枚纪念淮海战役胜利的章找不到了,不知被我放在了哪里。”陈金男很惋惜地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今年90岁高龄的陈金男,虽已步入鲐背之年,但仍精神矍铄,硬朗健旺。尽管耳背严重,但声如洪钟,行动利索,从中足可窥见一名中国军人坚毅的性格和刚强的气概。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