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
2017年4月27日,南通市在上海世博会议中心召开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共2000余名嘉宾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开启两地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经济共同繁荣的合作新征程。
本次会议以“协同、服务、共享”为主题,着力推动南通“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为打造上海“1+6”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增添新动能。大会期间,举行了两地项目签约仪式。经过多轮筛选,对接服务上海大会首期共签约项目32个,可量化签约总额高达522亿元。项目分布分别为:海安、如皋、启东、通州、崇川3个,南通开发区5个,如东、海门、港闸、苏通园区、通州湾各2个,市金融办和卫计委各报送签约项目1个。其中:单体体量超过10亿元项目16个,超50亿元项目4个。首次对接服务上海大会的成功召开,对接项目硕果累累,预示着南通全面对接服务上海的集结号已经嘹亮吹响。
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表示,南通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与上海隔江相望、文化相近、人员相亲、经济相通,与上海逐渐形成了市场相通、交通相邻、资源共享、人才互通的良好局面。在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环境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推动了协同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公共协作良好响应。上海和南通加强合作联动,共同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意义尤为重大。接下来,上海也将继续发挥好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南通等城市的合作,齐头并进,更好的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莉新在大会上表示,南通举行对接沪通上海大会,推进两地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为打造“1+6”上海大都市圈,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强调,南通要进一步发挥潜力股的优势,抢抓风口上的机遇,加快沪通合作项目推进,争创南通发展新优势。江苏将进一步支持上海建设著名世界级生态岛。黄莉新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大会能让参会者更多的了解南通、了解江苏,加大在南通、在江苏投资兴业和创新创业的力度,实现互利互惠、共赢发展。
江苏省自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从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区域发展全局出发,对南通提出了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大文章的要求,赋予了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新使命。经过前一阶段的深入研究,南通市初步制定了《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南通市在上海举办此次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就是为了切实落实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更好地策应上海“四大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更好地融入上海“1+6”大都市圈协同发展。
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在对接服务上海系列活动中首次提出,全面对接服务上海将重点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的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
他说,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使南通这扇“北大门”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水平上向上海看齐、与上海匹配,根本的路径是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态共保共治,构建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对接服务上海的新格局。他介绍了南通市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的总体构想。他认为制定《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是实施国家战略部署、落实江苏省委要求和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长三角新一轮发展中,南通扮演怎样的角色?又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努力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这既要靠实干精神,更要有规划引领。在对接服务的具体抓手上,他首提重点打造南通“三港三城三基地”发展定位和目标,以点带面推进对接服务上海工作。
据介绍,三港主要是从基础设施支撑考虑,着眼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江苏港口一体化改革,立足南通交通区位条件,发挥沿海深水大港和沿江深水航道优势,提升兴东国际机场能级,深化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增强南通承南启北、通江达海的门户开放功能,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三城主要是从城市发展组团考虑,发挥南通市中心城区、通州湾示范区、长江口独特的资源和空间优势,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重点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长江口生命健康科技城,形成“一主两副”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城市组团;三基地主要是从培育重点产业考虑,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优势,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打造对接服务上海的产业高地,重点建设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与上海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的良好态势。
此次大会由南通市市长韩立明主持。会议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了南通对接服务上海主题展。本次主题展共分为市情、载体、产业和融合4个展区,全面展示了南通各个方面的发展成果。其中,产业展区分为罗莱家居、中天科技和围绕“3+3+N”产业的综合展区,展示南通产业发展成果,突出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重点支柱产业和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推荐